串流無法給你的10張好專輯 (上)
1. 何欣穗 / 她的。發光搖擺
2002年發行. 很慶幸當時新加坡有專門進口台灣專輯的店鋪, 或許這張專輯當時並沒有在金曲獎如何如何, 但在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以及大陸我覺得少數有公信力的南方都市報的華語音樂傳媒大獎都入選年度10大專輯. 而即使上述獎項不存在, 這仍是一張可以跨越時代的驚人專輯. 無論是2015, 甚至是10年後的2025, 我可以保證絕對不會過時.
幕後團隊除了ciacia 本人, 編曲部分還有亂彈阿翔, 演奏方面 Jamie Wilson, 許華強, 鐘成虎, 錄音有林揮斌這些都是中文樂壇熟悉的名牌. 此外專輯的最後質感能那麼精緻, 後來才知道 The Cardigans 的至關重要的製作人 Tore Johansson 負責這張的混音, Mastering 則是操刀好多西洋經典專輯如 U2 的 “Pop” , Nirvana 的 ” Nevermind” 的 Howie Weinberg. 作為新加坡人的我, 知道這張專輯好多部分都特地來這裡錄樂器部分, 再次很想大聲告訴大家, 中文流行音樂和新加坡的聯繫真的不只是檯面上的天王天后, 以及成功出頭的製作人和創作人而已.
其實豪華團隊不一定代表專輯好, 這個已經有很多團隊噱頭嚇死人可是專輯真的還好的例子了. ciacia 的詞曲編曲絕對是她創作的最高峰的完美集結. 所有元素搭在一起, 終於成就了一張2000年以後, 雖然沒有大紅但真的是品質經典的專輯. 如果我要說有什麼中文專輯要陪葬的話, 這張一定進入我的個人前3名. 說實話, 即使串流聽得到, 我也必須告訴你, 專輯的精雕細琢大概很難通過這些平台聽得到. 這已經不是平台的 kbps 多少的問題, 這事關當初的 Mastering了.
2. 陳珊妮 / 完美的呻吟
我不知道現在還有沒有人傻傻被標籤牽著走, 以為陳珊妮很小眾.
出道21年, 新專輯才剛發行, 至今累積 11 張個人專輯, 4張演唱會專輯, 這還不包括她和好友們 cross over 的 19 以及一出手就抱走金曲獎的拜金小姐.
有好多被貼上小眾另類標籤的音樂人在金曲獎都無緣, 陳珊妮則是少數被肯定的. 當然這也多少有運氣成分在, 畢竟事關那年的總召是誰就會吸引什麼樣的評審口味. 其中<後來, 我們都哭了> 絕對是高峰, 拿下最佳國語專輯和專輯製作人. 如果你問總召是誰? 是 Sony 巔峰時期的總經理李岳奇. 除了被歌功頌德的名單如王力宏, Coco, 其實當時 Sony 也試圖做過廢五金 (趙之璧的團), 脫拉庫等等. 對了, 萬一你不記得了, 公主還嚇壞眾人包括我在內, 拿走過金曲歌后.
好的, 扯遠了.
串流平台上能聽到的陳珊妮, 主要是後期亞神發行的那些. 聽不到的是在荒島543 以及她在魔岩末期才加入的專輯作品. 友善的狗時期則有部分 KKBox 聽得到.
我從小學5年級就開始覺得陳珊妮很有趣, 吸引我的注意. 1999年我15歲, 進入可以存零用錢每隔2-3個月買一張CD 的階段. 99年新加坡買得到的CD還非常多元的時代, 就買了我的第一張陳珊妮: <我從來不是幽默的女生>. 隔年拜託原籍台灣的同學放假回去時, 幫忙買這張2000年陳珊妮的<完美的呻吟>. 之後的陳珊妮我基本上都沒有錯過. 不見得都喜歡, 好像就是一種小時候培養的習慣.
陳珊妮那麼多作品, 其實最愛的都偏前期. (除了 I Love You John 那張)
我心大推的就是這張<完美的呻吟>. 和上述 ciacia 那張一樣, 這也是一張可以跨越很多時代的專輯, 聽不出任何時代影子. 現在再次翻出來, 根本不像15年前的作品. 這就是前瞻性. 而更可貴的是, 16歲的我可以聽懂喜歡, 15年後依舊如此. 而相對的, 其他之前的作品確實現在聽來是有些時代感的, 而之後的作品我需要一定的狀態投入才能領略.
<完美的呻吟> 是我個人覺得除了稜角分明, 編曲乃至後期製作都非常到位, 也是陳珊妮旋律譜寫方面抓到了一種很迷離的狀態, 有流行的影子卻又不盡然如此, 而且完全不尷尬.
當然最後也要順便提一下, 這張也 feature 夏宇和黃耀明.
前面寫很多串流相關的東西, 避免閱讀疲勞, 現在收手. 接下來的8張, 將4-4分拆在下兩期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