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sh 演唱会 Live & Fresh

音樂與標簽 – Haya 樂團《遷徙》音樂專場

音樂與標簽

– Haya 樂團《遷徙》音樂專場(華藝節2017)
BY:老黃瓜 照片:Jack Yam, Courtesy of Esplanade – Theatres on the Bay

這是一個“標簽”化的世界,從古至今一直沒變,而且每一個人事物可貼上的標簽越來越多,越來越繁雜。標簽本身無罪,一切在于看待標簽的態度。

提到Haya樂團,除了《我是歌手》和《中國音超》這兩檔電視節目外,也不得不提傳藝類金曲獎。事實是,即便Haya在台灣金曲獎已得獎數次,但我們對于傳藝類的忽視,讓我們多年來錯過他們。直到第八屆Freshmusic Awards 我們才有機會正式讓更多媒體評審及讀者認識Haya。

關于Haya,很容易貼上的種類標簽:跨界音樂、民族音樂、世界音樂。至于在這些標簽之下,很容易連帶的是:聽不懂、很藝術、高冷。但事實真是如此?

huayi-2017_migration_credit-jack-yam_02

親身經曆,非同凡響,現場看Haya和聽專輯是截然不同的體驗。Haya絕對屬于音樂廳舞台,因爲他們的表演,即使部分歌曲不是我們熟知的語言,但仍舊會讓你豎起耳朵,目不轉睛。

開場的《六字真言》和《輪回》,在甯靜的氛圍之下,樂器之間的空間感會讓人屏氣凝神地投入其中,然後隨著譽爲“中國最美的聲音“的黛青塔娜開口演唱,瞬間就進入作品的世界。觀衆明明坐在城中最精心設計的音樂廳,在沒有任何視覺輔助的表演場地中,卻能感受自己置身野外。這股”野“,源自于心靈,而不是桌布般的Stock草原畫面,不是所謂的閉上眼就看見什麽什麽的那種膚淺”意境“。

huayi-2017_migration_credit-jack-yam_07

加上安可的兩曲,這樣的狀態竟然在15首作品中從未流失,沒有任何一刻會讓你晃神。可別以爲Haya的演出就是單純的“我表演,你欣賞,無互動“。間中,鼓手來到台下,帶領全場觀衆發出各種奇異的聲響,而讓我驚訝的是,雖然新加坡觀衆算是出了名的”冷“,但當麥克風隨時隨意對准不同觀衆時,大家都不害怕出醜,就算被笑也無所謂。我不覺得這是一種偶然,我相信這是在成功營造氛圍下,觀衆融入後的自然反應。

huayi-2017_migration_credit-jack-yam_04

印象深刻的,也包括Haya創始人全勝提及30多年前來新加坡演出的故事。全勝憶述在當時認識的一名觀衆,兩人過後開始通信,對方每次捎信來,都會夾帶5元新幣的鈔票,那筆錢對當時的他而言,已經是一個月的生活費,對方的心意讓他一直感動至今。最揪心的,莫過于當全勝決定用馬頭琴演奏一段,表達他的感恩之情,並殷切問著對方今晚是否在台下時,那數秒的靜默,我們都知道答案。接著,他開始獨奏,在最後一個音符結束後,他閉著眼仰望。

靜靜地。說不出的,就讓音樂來說。帶著故事而來的Haya,注定讓這場演出不一樣。

huayi-2017_migration_credit-jack-yam_05

最後,不得不提《遷徙》這首歌。我們都知道世界各地不斷的開發對原生態的破壞,當然蒙古也逃不過這場世界“浩劫“。之前寫椅子的樂評時也說過,針對環境議題的音樂作品不好寫,椅子的《島》用民謠感歎變遷,而Haya的《遷徙》則是充滿力道的呐喊與控訴。尤其到了最後,看著主唱的撕裂呐喊,手堅定指向前方,加上那銳利的眼神,震懾全場。誰說黛青塔娜擁有的只是”最美歌聲“。她的每個肢體與表情,都在傳遞訊息,一切融爲一體。

Haya征服的不是舞台,而是整個音樂廳。他們懷抱的則是這個世界,甚至這個宇宙。最不可思議的是,這樣的胸襟沒有距離感,因爲回歸的是人性。那些音樂與語言的標簽,都可撕下。後來,我明白什麽叫真正的“跨界“,Haya的跨界,就是能用他們的音樂跨越各種界限,讓不同喜好的人都能接收Haya的訊息。

市面上有好多“死前要去的99個地方“,”死前要做的99件事“之類,瀕臨矯情的雞湯文(或是業配文)。可我,竟然在離開音樂廳時,腦中忍不住想要跟沒來的你說:如果你真心愛音樂,那死前請記得:至少看一次Haya的現場演出。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