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聽:柯泯薰《不能發出聲音》
發行公司:洗耳恭聽
By:1319
不能發出聲音,更不敢輕易的描述、評論這些聲音。深怕措辭與意向不夠準確,當聲音隨著時間與空氣流淌而過,一切論述的言語只是捕風捉影。若您對柯泯薰的印象還是《遊·樂》中的民謠搖滾創作女生,這張《不能發出聲音》要不讓你驚艷,要不則讓你驚愕。
因為這不是一張(流行音樂中已成默認公式的)由單曲組織而成的一張專輯;《不能發出聲音》是一張由創作者(們)的意向、情緒、狀態,所投射出來的一篇作品。儘管專輯分為十二首曲目,但對筆者而言,這張專輯沒有一首真正的單曲或主打。這些曲目大多無法單獨存在成立;它們也未必是連貫的,你可以試著把曲序打散重組再聆聽。但惟有這十二首曲目的組織並共同呈現,才能顯現出一篇完整的作品。若以此推論,聽者可將《不能發出聲音》視為一個主體,甚至是一個(以柯泯薰為出發點的內心)世界。
不能發出聲音,小心翼翼的步入,在聽似雷達訊號的合成器聲響中開啟,以木吉他伸展出靜謐氛圍的〈引起貓的注意〉,在精簡的民謠主旋律中仍能聽到《遊·樂》的影子,卻已不見主歌/副歌的規律分段,反而是以樂器演奏與歌者演唱加乘的聲響張力,牽引著整首歌曲的起伏。在旋律與樂器編排延續著〈引〉的〈Falling Rain Fall in Love〉,更近乎摒棄了詞曲,預示著《不能發出聲音》與《遊·樂》的不同。
《不能發出聲音》裡的詞曲篇幅偏短、甚至在不少曲目中從缺(故筆者說幾乎無法構成流行音樂範疇內的單曲);專輯大多時的篇幅,由樂器演奏、環境聲響、哼唱與對白/獨白…等等構成。可以說,詞曲演唱已經不是專輯的主角;它的作用,是以搭配過旋律的文字,輔助著其他聲響元素構造《不能發出聲音》此一世界裡的意識與活動。這些聲響聽似隨性,卻又能感受到其聲音質地、位置、動態的講究與細膩編排。
雷達的聲響、隧道內的演唱、街角餐廳的餐具聲響、巴黎的鐘聲、模糊不清的旁人對話、噪音雜訊……等等環境聲響,不單只是編曲的點綴物或曲目間的 interlude:它設定著《不能發出聲音》場景與情緒上的鋪張(如〈引起貓的注意〉、〈失去光的螢火〉);有時完完整整的滲透於曲目之中成為主角(如〈石頭與石頭之間的對話〉、〈請你不要在這時候出來跟我說話〉);或是如〈田村與我〉開頭在隧道錄音演唱,融入真實環境的音質入錄音中的巧思,都是"內心世界"與"真實世界"之間的鏈接。
《不能發出聲音》是自由的,彷彿柯泯薰與音樂團隊任由所有的演奏與演唱,隨著所思想、所感受自由伸展, 形成一件由內心投射出來的活態主體;而滲透主體的聽者,隨著聲響的換動,彷彿視覺上光影的移動與換鏡般,感受著音樂人內心中情緒、意念、場景的栩栩晃動。
在數位串流音樂的時代,大眾聽音樂的習慣轉回點閱個別單曲的形式;那麼,專輯的意義又是什麼,我們還需要由數首單曲集結而成的“專輯”嗎?以製作一件完整作品為前提,整體連貫、不特意凸顯任何一首單曲/曲目的《不能發出聲音》,或許是思考“專輯”作為流行音樂載體形式的另一條路。這嘗試在流行音樂算是新穎,但在實驗音樂與配樂作品(甚至是接近流行音樂的電子音樂)的類別中已不是少見的形式。
當然,以個人私自的經驗與狀態作為出發點,創作出來的作品始終還是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未必能夠像一般流行音樂那般,直接觸動聽者的心弦,引起共鳴:《不能發出聲音》未必想要走入聽者的世界,反而更需要聽者主動走入它的世界。不妨就試著以配樂的形式去聆聽《不能發出聲音》,或許能聽出另一般的景致。若非得要選出一首入門 single,那麼最能單獨成立的〈形狀〉,或許能作為《遊·樂》與《不能發出聲音》之間作為銜接。
或許華研為此子廠牌命名時,已定位了旗下發行物的屬性。洗耳恭聽。
Fresh 指數:8.5 /10
推薦Replay曲目:整張播放
曲目:
01 引起貓的注意
02 Falling Rain Fall in Love
03 形狀
04 田村與我
05 失去光的螢火
06 不關窗
07 石頭與石頭之間的對話
08 流刺網流星雨
09 光害
10 B SIDE
11 請你不要在這時候出來跟我說話
12 炙熱是一首歌
製作:柯泯薰
混音製作人:柯泯薰
母帶後期處理製作人:柯泯薰
作詞:柯泯薰
作曲:柯泯薰
演唱:柯泯薰
合聲編寫:柯泯薰(12)
和聲演唱:劉哲麟、林志仁、王品晴(12)
編曲:柯泯薰、江尚謙、劉哲麟、林志仁、蘇介亙
吉他:柯泯薰、劉哲麟(1、2、3、5、8、9、11、12)
貝斯:林志仁(3、5、8、11)
合成器:蘇介亙(1、2)
鼓:江尚謙(3、5、8、11、12)
錄音:林佳育(2、5、11、12);王永鈞(3、5、8、11);柯泯薰(4、6、7);Andy Baker(1、12);劉詩偉(5、9)
錄音協力:陳柏維(5、9、12);KD SUN(3、5);周奕均(5);余璨宇(11)
混音:Andy Baker @ Echoplex;劉詩偉 @ 樹人咪房(6)
母帶後期處理:Joel Hatstat @ Joel Hatstat Studi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