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倒視鏡:
1)當時說《硬戳》當中好幾首電音編曲有些庸俗,如今看來似乎仍成立,在六年后這些音色更顯老舊了、手法更顯單調了。最新一張《我醉清醒》雖然更具 pop 的圓潤,但也悅耳、流暢許多。
2)《硬戳》當年備受冷落,如今看來是韋禮安音樂路上非常重要的里程碑。除了編曲中的 R&B 元素更明顯,專輯亦透過文字與聲響方面的曲目編排,串成了一套完整的敘事。從《硬戳》開始,往後的專輯都延續了這般的風格美感與作品意識,尤其是作品意識這方面,《Sounds of my Life》做得簡直是無懈可擊。
3)韋禮安的唱功也從《硬戳》開始,達到可以真正拿下金曲獎國語男演唱人也毫無異議的水準。聽聽他如何用李宗盛式的半念半唱手法詮釋 R&B 風格的〈猜〉,以及口語化的詮釋當中細微的口吻與表達變化;聽聽在非他所創作的〈似曾〉中,他的演唱隨著歌曲的段落與配器流動當中,洶湧起伏的細膩演繹。
4) 當年 FMA 老黃瓜提議〈似曾〉入圍十大單曲,當時我草草帶過,這點我事後一直感到遺憾。
5)若要在 2022 重新爲此張打 Fresh 指數,依舊會是 7/10。
::::::

2016年9月(1319)
韋禮安《硬戳》
發行公司:福茂
製作人:韋禮安、蔡尚文;Derrick Sepnio、Fergus Chow (〈Luvin’ u〉)
單單聽主打的〈Intro〉和〈第一個想到你〉,真的以為韋禮安變「世俗」了(世俗得很不像既定印象中的他)。但完整的把《硬戳》順著曲目順序聆聽,其實未必。
《硬戳》一開頭便以電氣攢動的 EDM 編製,連貫至採用大量合成器、hip-hop / r’n’b beat 與電吉他編織出的 pop music 曲目,帶領聽者抽離現實,投身入虛擬、科技的世界裡,同時也帶領聽者跳脫韋禮安前三張專輯的「民謠/搖滾」既定印象。或許如現代人一打開手機或電腦,便可抽離現實世界地理或身裡上的限制,不被任何形式束縛,自由廣泛的搜尋與連線。
〈Intro〉以「盤古開天」的意象,展開一篇關於現代人科技生活的浮世繪:〈猜〉一串串如內心 O.S. 傾湧而出的說唱長句,「硬戳」出社交媒體上人與人關係的巧妙變化,包括別人完美的 profile 與不完美的自己對比所製造出的不安與卑微,以及脫離了現實身體語言的 emoticon 所呈現出的曖昧模糊訊息;〈第一個想到你〉乍聽似一首普通情歌,但實則一首是獻給「手機」的情歌,「硬戳」出現代人與手機形影不離、相偎相依的關係;〈玩遊戲〉原為廣告曲,但在專輯的主題下亦可另有解讀,「硬戳」出即使到了虛擬世界,人類對於權力與成就的渴望仍然無懈,即便是努力的方向與方式變得虛無、瑣細。
〈一隻鞋〉是專輯的一大轉捩點,猶如換佈景般的,從電音 /pop 的曲風換至歌舞劇般的曲式,逗趣地敘述一雙明明該是親近的左右鞋,彼此卻感覺疏離難尋,如擁擠的人群中彼此隔著一大片網路的距離。而此大轉變也彷彿是終於卯足了力道,把聽者從虛擬的世界中硬戳回現實世界。接著的曲目與專輯前段的冷冽、疏離感成對比,多了一種溫度。〈如果再見〉與〈在意〉兩曲回到了聽眾所熟悉的韋禮安:前者是韋禮安典型的 folk-pop 抒情曲;後者僅以一把吉他與聽者坦誠相對,道出他現實生活中的不安。而〈癡人〉即便是融入了合成器節拍,其遼闊的氣場與和聲編製使整曲更貼近 world music 的人文氣息,帶出「愚公移山」中時間、堅持的兩大主題。
縱聽整張《硬戳》,可感覺音樂元素似乎有意識地從開場最 electronic 的〈Intro〉,發展至尾聲最 acoustic 的〈在意〉,而歌詞整體上的意象也隨著曲風的演變,從第三者角度描繪對於現代人科技生活的各種觀察,漸漸拉近至第一人稱表述現實生活中人與人之間的情緒與感受。或許以剖面切割的角度看這張專輯,個別單曲不是顯得不夠完整、就是不夠動聽(尤其是有幾首歌曲的詞、曲、編曲顯得不搭,讓聽者初聽專輯時頻頻出戲),但依專輯曲序一路聽下來,《硬戳》確實有一套概念:不僅要用幽默「硬戳」現代科技生活,更是要如同喚醒一支 standby 的手機般,「硬戳」現代人的開關鈕,把彌游在科技生活虛擬世界中的人們,帶回感受現實的生活。
《硬戳》在「玩樂」的副標題下,是張編排與手法有點理性的概念專輯,或許以至於個別單曲拆開來聆聽顯得有所不足(尤其是在這個單曲時代,一首歌曲在一分鐘內若無法讓人聽到重點,可能就被 next 了;但這聆聽音樂的習慣,又可延伸回 digital vs. analog music 的議題,啊,這多少也與《硬戳》企圖探討的大主題接軌…),但至少對筆者說,大多數對於韋禮安「靠攏流行」、「轉型失敗」的評論,確實是有欠公平。
最後,即便是以整張專輯的方式聆聽,筆者還是要「硬戳」出專輯最讓我熬不過的一點:有好幾首電音曲目(甚至還有被拿去當主打歌的)在 2016 年的水準看來,編曲有點庸俗,成音也不算合格。之前在王力宏的試聽文說過術業有專攻,同樣的道理也可以套在《硬戳》上,特殊的曲風即便是要把它「市場化」/「流行化」,盡量得找在領域內的製作人、編曲人經手,成品才會有那些特殊曲風該有的模樣。
Fresh 指數:7/10
推薦Replay曲目:建議以整張專輯的形式聽完,感受歌曲編製與編排所表達出的想法,因為……
建議Skip過曲目:……若以單曲的形式聽,真的會有不少想跳過的曲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