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倒視鏡:
在準備復刻版時,我看著韋禮安《首張同名創作專輯》想起的是這張在第五屆FMA,韋禮安是最佳男演唱人然後也是最佳專輯設計(林貓王與插畫創作者不討喜聯手完成),所以當下對於專輯印象是處於肯定式。
於是找回這篇的評分和一兩段文字的時候,先是:啊?這張我當時不喜歡喔?第一張不是就蠻不錯的嗎?
然後翻回來聽。啊!我想起當時的感受了。
「只是要成就一張能經得起長時間聆聽考驗的專輯,這或許仍有許多距離等待跨越。」
12年前我是不是知道以後會復刻啊?記憶印象不可靠。於是下一張就播起《有人在等》。

韋禮安《首張同名創作專輯》
發行:福茂
製作人:蔡尚文
書寫時間:2010年7月 | By:老黃瓜
有時候等待是危險的,尤其如果時間無限期的拉長。韋禮安從比賽畢業3年,堅持擺脫這個惱人的冠軍頭銜,決心走自己的音樂道路,間中也不斷讓我們聽到他的作品。期待值是會被養大的,讓你好奇這段時間到底磨出了什麼。可惜,韋禮安最後的成品不是不好,只是無法頂住莫名的要求。
或許因為《有沒有》太好聽。彷彿是男版的Tanya ,小品式的情歌搭配很有情緒的演繹與如此精准的呼吸聲,所有我們愛上Tanya 的原因在這首歌都能運用在韋禮安身上。畢竟,Tanya 是屬於都會女性的,倘若韋禮安是年輕都會男子的代表人物,這必定是很多男生陷入感性思維時,必然會想聽的選擇。
可惜專輯之後所有的作品都和此無關。R&B 是主調,而歌曲不是不好,只是始終騷不到癢處。也許是第一主打太鈎人,這樣的落差讓我有些若有所失。《兩腳書櫥的逃亡》、《故事》、《理由》讓我不自覺 想起了陶喆,尤其在陶喆已經漸漸脫去R&B外衣後,這些作品其實是有親切感的。但是,在情緒的承接上,無法和開場的《有沒有》接軌。
《因為愛》則是突如其來的Rude Shock,忽然間層次退化到猶如偶像歌手專輯,淺白得讓人無法和歌手形象做聯想。大概能輓回印象分的就是有點爵士、Bossa味道的《完美一點》。
開高走低,是這次出擊的遺憾。依然肯定韋禮安的演繹以及創作才華,只是要成就一張能經得起長時間聆聽考驗的專輯,這或許仍有許多距離等待跨越。
評分:6 / 10
推薦:有沒有、兩腳書櫥的逃亡、完美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