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9的2022倒視鏡:
2022 以複刻之名做搬運的小雜記。
這張當時沒有寫正式評論,而是在 Freshmusic 音樂誌的 Facebook 中 post 了一小段聽後感。這是 Freshmusic 當時 reactions 最多的圖文 post,因此老黃瓜一度慫恿我把它擴充成一篇完整評論,好將流量導向花了錢買域名的 blog。只是我當時太懶,又逢 FMA 初選時期,所以 Facebook post 依舊只是 Facebook post。
如今終於可以假藉複刻之名,把這個 Facebook post 光明正大的搬到 Freshmusic 的 blog 上去,雖然發行兩年也應該也沒什麽流量可導了吧。至於擴充,也沒什麽好擴充的,這張專輯就像是一座雕像矗立在那邊那般的的好,it speaks for itself。當年 FMA 我給它打了 9/10 分。
比較疑惑的是,這張關於這張專輯的討論,一直圍繞在專輯封面的物品擺設,以及專輯最後的有聲 credits,倒是幾乎沒看過有什麽關於那“貫穿專輯上半段”那聲響消失的討論?這個聲響很重要啊,它的消失直接扭轉了整張專輯的敘事與氛圍。
是真的沒多少聽衆察覺嗎,還是韋禮安的歌迷會私底下約定了不許討論這件事?若是前者,那多少也意味大多數聽衆是以單曲而非專輯的形式聼《Sounds of my Life》當中的歌曲;對於韋禮安自《硬戳》以來就細心安排著整張專輯的曲序與敘事,這未免也太令人感慨。但這“貫穿專輯上半段”消失的聲響,對韋禮安而言時間極重要又親密的事物,或許這樣設計的本意,也是留給最細心的聽者才能察覺得到吧。
老黃瓜的倒視鏡:
《Sounds of My Life》是第14屆Freshmusic Awards的10大專輯,而其實這張只離年度專輯(上一屆是萬芳)一步之遙,是10大第二位。
::::::

2020年5月(1319)
*此篇為當時在FB發的圖文
韋禮安《Sounds of my Life》
發行:索尼
說實在,聽這張專輯的前半段我是很不耐煩的。它就像是一般華人所謂民謠創作歌手的專輯,自顧自的唱著所謂的生活,相當無聊,更別說做出這種東西的人是韋禮安,大跌眼鏡,它唯一的優點是製作上比其他同性質作品好而已吧。
然後到了專輯的一半,一件貫穿專輯上半段的東西,突然就不見了。
就這樣不見了,在落寞的《沒有你的世界》中。
接著的是《而立》。「我還沒想通,怎麼轉眼就輪到我;請獨自承受,這世界的冷漠,內心的野獸」。「也不是什麼秘密,別人的道路總是比較容易看清;到最後只剩自己,自己決定自己的心自己呼吸。不逃避,不懷疑,夜深人靜想告訴自己」。
就算之後不斷唱著「記得回來,記得回來」,那件東西,再也沒有回來了。
才意會到,「聲音相簿」的概念,並不只是單純想要記錄生活中的聲音而已。
而最後請參與專輯的樂手與工作人員一一念出自己的名字,也不只是靈機一動的新穎作風。
它是一種帶有珍惜的溫度。因為有些東西,最後只透過照片與錄音留下聲影了,所以盡可能,想要留住更多的聲音。韋禮安把這些珍惜通過《Sounds of My Life》傳遞給歌迷,也希望歌迷如此珍惜周圍的聲音與一切。
韋禮安有幸成為歌手,他的聲影會被留下,可我們週遭的人事物,若不珍惜,也有天就這樣不見了。
許多音樂人會把專輯獻給誰誰誰,《Sounds of My Life》的 credit 透徹到了音樂裡。
也有許多人談論專輯所謂的概念,《Sounds of My Life》與《硬戳》一樣,是一張單聽單曲容易產生誤解的專輯,聽整張專輯能給你的,遠比聽個別單曲或主打歌來得更多。而這概念,比歌詞的敘事或音樂曲風更加形而上。
如果可以,請抽點時間仔細聆聽這本「聲音相簿」。別像豆瓣上面的樂迷,用聽首兩張專輯的眼光去面對《Sounds of My Life》。用心聽完,我獲益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