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sh 中文鲜货色 reviews

四對耳朵的試聽室(第二季):百合花《不是路》

2019年的滿分專輯:百合花《燒金蕉》,給的人是1319. 如果老編的話應該也是一樣。 毫無疑問,《燒金蕉》當年對我們來說是很有重量的專輯。前作那麼優秀,下一張怎麼弄當然睜大眼睛耳朵。

百合花《不是路》

發行 Label:滾石移動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 Production Unit:百合花
製作人 Producer:鄭各均

條條大路通便茶

By:1319

打從百合花的靈魂人物林奕碩,前年在瞎杠透露第二張專輯將走節奏音樂曲風;再到《不是路》發行之際,製作人鄭各均在臉書上透露〈拜六〉當中 disco-funk 轉入江湖調的試聽片段,就已對《不是路》的期待度爆錶。畢竟,百合花的首張專輯《燒金蕉》在民俗樂與流行樂的融合上就已做到了高標。

林奕碩的確沒有虛言:來到了第二張作品《不是路》。當中的音樂風格更從首張專輯《燒金蕉》的民謠與搖滾範疇中大幅度擴充,將 disco、bossa nova、synthwave、blues、reggae 等攬入其中,甚至在搖滾的範疇中也加入了 psychedelic rock 與 progressive rock 的形式,與台灣傳統音樂與曲調進行碰撞:有些是你在不經意時突如其來的融入,有些則是鑲入流行音樂曲風之中,更有反過來將流行音樂元素鑲入傳統曲調中。期待越大,可能的失望也越大,但實際上《不是路》的多姿多彩還是超出期望的。《不是路》的音樂形式與聼感,專輯文案以及製作人鄭各均的導讀文字已説的非常清楚。

我只是想談談聽者因〈拜六〉普遍認爲《不是路》是一張 city-pop 專輯這回事。從上述的曲風列表,大概知道《不是路》可以被稱爲 city-pop 的曲目其實很少。但《不是路》倒是讓我思辨一種,如 city-pop 在日本的發展脈絡那一般,一個“閩南語新流行”的“復古未來主義”可能。

日本與台灣在 60 年代至 80 年代的流行音樂發展受到西洋音樂的影響:前者的都會與經濟發展糅合了優美的爵士與節奏藍調曲風形成 city-pop,後者的戒嚴氛圍觸碰了搖滾與新浪潮撞擊出了黑色旋風與國語流行音樂的革命(當然這些都只是很籠統的概括),兩者算是得到了對應時代的發展。而台語流行曲的發展,雖然在戒嚴時期以無線電廣播管制法遭禁,仍能以布袋戲與連續劇主題曲的形式延續,但終究還是比國語歌曲的發展晚了一截;一直到解嚴後才能光明正大發展,之後還要被“國語流行音樂陣容製作台語歌”之類的文宣與評價老二化。

假設台語歌謠與流行歌曲在 60年代至 80 年代的發展,若不受戒嚴管制法的阻擾所遲滯,能與西洋和國語流行音樂同步發展,那是否能掙脫它對國語流行音樂發展的依賴,即時即刻在台語歌謠的本質上用西洋音樂去詮釋(而非當今,在西洋音樂的基底下融入傳統音樂的反置),抑或碰撞出一些更新潮的母語創作,一些融合傳統與流行樂理和風格的 fusion?

然後,再看看百合花的創作,他們不僅是用閩南語發音,亦是采用了傳統的南北管曲牌進行創作,文化的根底植得深;而縱觀他們選用的曲風元素,disco、synthpop、progressive rock、reggae… 這些不都是 60年代至 80 年代,西洋流行樂發展得最火熱鼎盛的風格嗎?因此,可以説,百合花的《不是路》,對應了台語歌謠與流行樂在 60 年代至 80 年代發展的某種後設想象。甚至可以説他們補足了台灣流行音樂發展中缺失的那一塊。

〈拜六〉在 bridge 處忽然轉入〈江湖調〉的橋段聽似取巧,但當原詞改成“我來放歌囉”時,這橋段立即顯得自然且必要,成爲了歌曲創作的延伸部分自成段落。更別說〈假幸福〉背後聽起來像 ad-lib 的合音,即是南管曲調,與 synthwave 風格的正曲貼合得不露痕跡;又如〈不是路〉當中,北管曲牌與 progressive rock 巧妙又自然的齊聲齊奏,根本就是用 progressive rock 的風格去演繹〈不是路〉的曲牌。〈聽伊的〉更是反過來以北管曲牌作爲架構,創造出了一首頗有 soul / blues 味道的流行曲。

傳統與流行樂在此的生長與融合,仿佛歷史讓西洋音樂與傳統戲曲自然融合,而這些作品就是該這樣發生的。即使無視所謂的「新台語歌」氣味部分,百合花的 musicality 也是沒話説,progressive rock 的〈到遮看破〉與〈不是路〉都是佐證。〈掠猴之歌〉bridge 當中融合西洋流行/爵士與傳統民俗曲調兩種樂理的精彩即興橋段,是要對兩者有多深入的理解才能完成?

所以我的結論還是與《燒金蕉》的評論一樣,百合花仍是「新台語歌」精神的少數正宗繼承者。當時評論寫得較迂迴,因爲確實很難定義「新台語歌精神」,但我也確實知道那不是什麽。我知道那不是拿一些流行音樂熱門甚至是即將退潮的東西用閩南語翻譯一遍,然後冀望金曲獎評審出於這種作品的所謂“進取”而頒個什麽台語獎(是説黃連煜和謝宇威用客語唱作 jazz 和 fusion 這麽多年了,還有人會在 2020 年代説原來台語可以 chill,這不是矮化台語音樂創作是什麽?)。

我也知道那不是拿著傳統歌謠當作藍本依樣畫葫蘆,臨摹出些聽起來像歌謠卻又與當下生活脫節而顯得不夠誠懇實在的東西。這些行爲固然也是有出自於用母語創作與探索的好本意,但實質上創新行爲相對較低,很難拿他們跟當年陳明章、朱約信、伍佰等的開闢作比較。

但百合花就可以,《燒金蕉》與《不是路》都可以。甚至百合花無需標榜自己是「新台語歌」,就像張惠妹上台無需特別説明要唱國語歌一樣。當時不懂得表達什麽是「新台語歌精神正宗繼承者」,聽了《不是路》後,終於找到了應該在這幾年内仍會有效的更簡潔表達。

百合花的音樂創作能走多遠,台語歌的創新之路就能走多遠。

Fresh 指數 Rating:10 /10

推薦Replay:整張專輯

〈靈光〉 詞:林奕碩 曲:林奕碩  編曲:鄭各均 製作:鄭各均、林奕碩、林威佐、陳奕欣

〈拜六〉 詞:林奕碩 曲:林奕碩  取樣:〈江湖調〉 編曲:鄭各均 製作:鄭各均、林奕碩、林威佐、陳奕欣

〈掠猴之歌〉 詞:林奕碩 曲:林奕碩  編曲:鄭各均 製作:鄭各均、林奕碩、林威佐、陳奕欣

〈假幸福〉 詞:林奕碩 曲:林奕碩  取樣:〈荼蘼架〉 編曲:鄭各均 製作:鄭各均、林奕碩、林威佐、陳奕欣

〈蝴蝶雙飛〉 詞:林奕碩 曲:林奕碩  取樣:〈銀柳絲〉、〈寄生草〉 編曲:鄭各均 製作:鄭各均、林奕碩、林威佐、陳奕欣

〈物仔〉 詞:林奕碩 曲:林奕碩  編曲:鄭各均 製作:鄭各均、林奕碩、林威佐、陳奕欣

〈聽伊的〉 詞:林奕碩 曲:林奕碩  編曲:鄭各均 製作:鄭各均、林奕碩、林威佐、陳奕欣

〈到遮看破〉 詞:林奕碩 曲:林奕碩  編曲:鄭各均 製作:鄭各均、林奕碩、林威佐、陳奕欣

〈不是路〉 詞:傳統北管曲牌〈不是路〉 曲:林奕碩、傳統北管曲牌〈不是路〉  編曲:鄭各均 製作:鄭各均、林奕碩、林威佐、陳奕欣、林宸弘

建議 Skip:…skip?開玩笑嗎?

P.S. By now 應該知道標題和評論沒什麽關聯,應該下個“條條大路通古今”之類的標題。但通便茶取名“條條大路”實在勁爆啊。反而“不是路”就很不適合拿作通便茶的品牌?

條條大路通化街

By:蛋黃仔

2019 年的首張專輯《燒金蕉》雖然讓我驚豔,卻也不禁會懷疑百合花未來會如何發展下去?儘管金音獎、樂界、獨立樂迷都對百合花讚賞有加,但那都是專業層面上的認可,市場對於百合花音樂風格實際上的接受和支持度還是偏低。

《不是路》消除了以上的疑惑,百合花成功交出了一張更靠近市場一點,卻依然保持自己傳統民間音樂底蘊的專輯,甚至說新專輯的音樂性更精彩豐富也不為過。

要能貼近市場的第一要素是旋律的流行度,百合花的旋律創作真的非常優秀,抓耳之外,旋律的走法也常常丟出驚喜,卻不會過度任性自由得讓人無法跟上。主打〈拜六〉,如果只聽到前段,很可能會以為這是哪首新台語 funk 歌曲,歌曲中段再完美融合百合花招牌的傳統樂器演奏和吟唱,毫無違和感,形成了一首題材和音樂性容易消化,也同時能向大眾溫柔地介紹百合花樂團特質的流行曲。

要能貼近市場的第二要素是 vocal,我認為華語大眾市場對於人聲的辨識度與音色的要求很多時候甚至會超越旋律和編曲。主唱林奕碩的音色讓人聽得很舒服,但嗓音的細節和口氣上仍具有強烈個人特質。 百合花傳統樂器編曲或許在聽覺上不容易消化,但奕碩的嗓音和演唱表現扮演了一個好的消化劑,傳統樂器的“生硬” 在奕碩鬆弛、收放自如的演唱的搭配下 (還有編曲的助攻),讓歌曲都變得更生動、輕柔。這點雖然在《燒金蕉》裡已有所展現,但這裡仍值得一提。

百合花在《不是路》裡緊緊抓住這兩點要素,再加上傳統樂器編曲與多種流行音樂風格的完美拼貼,以及創作題材上的獨特性,讓《不是路》成為一張能讓聽過和沒聽過百合花的朋友們都可以為之一亮的作品。擴展市場受眾,擴展音樂性,擴展樂團未來的可能性。

Fresh 指數 Rating:8.5 /10

推薦Replay:整張順著聽

建議 Skip:-

條條大路通羅馬威尼斯佛羅倫斯米蘭

By:洗碗背包婦

台語流行音樂近幾年的發展傾向就是流行化,用融合的理念打入年輕歌迷市場。相較於曹雅雯、鄭宜農等音樂人的流行與風格化改造,飛鴻、百合花之類的樂團嘗試著把搖滾、巴薩諾瓦、迪斯科、放克、Synthwave等元素,將傳統樂器和曲譜如南管唱曲、北管掛詞曲牌、月琴唸歌等去脈絡去符旨並進行混搭調和,同時提高了難度,也大大考驗了音樂人的審美與執行能力。

憑著首張專輯《燒金蕉》將傳統社會的一幕幕現實轉換成琅琅上口的歌謠,因此嚇傻了台語歌正逐漸時尚起來的獨立音樂圈。繼獲得金音獎的雙項榮譽後,百合花再次與製作人音速死馬聯手,重新整理7年以來的demo,耗時2年製作、編曲、錄音、混音後製,在2021年末發行了《不是路》。

《燒金蕉》的歌大多著重側重唸唱效果大於歌詞本身的意義,相對的在《不是路》裡百合花以九首風格截然不同、卻又一氣呵成的歌曲,帶領聽者走上一條時而雀躍繽紛、時而沉重孤獨的道路,如同每個人的人生故事,箇中滋味交由聽者細細品味、各自解讀。 《不是路》歌詞雖比上一張更不口語卻載滿了故事,且在尖銳嘲諷的當兒帶點幽默。

百合花主唱/吉他手奕碩極具辨識度和張力的歌聲、貝斯手威佐沉穩而又狂放的低音線,以及鼓手奕欣富有感染力的律動節奏,通過以三件式樂器為核心的編曲渲染了較豐富的情緒。這次更將許多您意想不到的曲風交融在一起,碰到這樣的形容往往五味雜陳,但百合花避開了一貫台語碰黑樂會碰到的油條配紅酒般的尷尬。反覆吟唱的旋律,再搭上各個段落頻繁轉換的曲風,讓《不是路》聽起來像是濃縮成民謠長度的前衛搖滾,並打造出專屬於台灣島上後千禧年世代的新台灣歌謠。

不過,來到了第二張專輯裡,我認為製作團隊因拼貼了更多的音樂類型而有些削弱了改編詞牌的勢,進而在保持傳統精神的平衡感上沒拿捏得那麼好了。在聆聽整張專輯時,腦海裡就不停響起了警示,會不會因製作太過精緻或野心太大而顯得有形無神?這點雖值得我認真探索卻不見得影響了我對這張專輯的認可。

從曼妙輕盈轉到烈火烹油盡顯出的爵士魅力,從尾段噴薄爆發的氣勢鼓動出了搖滾靈魂,從更豐富的音樂面向、民族元素、聲響和樂感,到純樸清新的旋律,具多樣性的唱法、有感染力的編排,我聽到的是多維度的傳統與現代碰撞,火花四濺,妙趣橫生,讓柔美之氣沁出,卻毫無違和感。

自2020年開始,獨立音樂開始嘗試與民間音樂結合,那在將來的台灣,會不會出現具有鮮明民間音樂底蘊、又相當流行悅耳的歌曲呢?我們拭目以待。

Fresh 指數 Rating:7.5 /10

推薦Replay:全部

建議 Skip:-

條條大路通大路

By:老黃瓜

老黃瓜也是老編。老編通常是最後一個寫的,看大家已經寫了什麼,然後看什麼區塊可能未被觸及,再來將自己的誠實想法以及哪些我認為應該echo,哪些可以提出不同看法,哪些沒寫可以補齊的,這樣的形式來完成我的書寫。

其實我在想的大概其他三位都寫了,我只想特別跟大家聊聊「流行」。

第一張《燒金蕉》時,最讓我先驚艷的當然是民俗傳統樂器和相對現代的搖滾是可以如此相容相融向榮。下一個就是:其實這張專輯很多歌的hook是很好的,其實並沒有離群眾很遠,但形象上確實會讓人覺得遙遠,還沒聽就覺得:我一定聽不懂。而我不覺得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金音獎+FMA的肯定會讓這個作品有什麼變得更平易近人的可能性。

第二張聆聽前,我只想知道兩件事。一是在傳統與現代的兼容究竟是否還有繼續發揮的空間。二是其旋律部分是否會變得比較不那麼親民,甚至秉著藝術的牌子走過頭變自溺。

答案:繼續發揮,繼續親和。

如果今天的樂評要單純照著大家對樂評的想象來寫,那我可能只有一段:維持《燒金蕉》的精彩而主題在更民間更接近生活的大題材下也更容易有感。以為難以複製《燒金蕉》的成功,才發現短淺的人才談複製,有視野的談開拓,而《不是路》就是《燒金蕉》的開拓並保留旋律底部那不脫離群眾的人間感,完成了取自民間回饋民間的健康循環。如果真要說什麼,就是上一張有更多hook好記的歌而已。

我無法當下拿百合花《不是路》一首一首歌去對應現有流行中可比的曲目,順暢度這件事也應該無需真的具體形容。反正,試著回想那些被一眾樂評媒體推向神台的專輯,總會有幾張你去聽的時候不知道為何其他人聽了沒睡著,也不懂為何有的旋律那麼迂迴或那麼割裂或那麼沒有旋律(但又在那首歌來說要有)。反正,百合花《不是路》絕對不是如此。

如果我去跟一個素人朋友說《不是路》和《燒金蕉》如何將什麼北管啦,Synthwave啦,怎麼融合之類的,我不覺得有多少人會去串流聽百合花。

於是,大概兩周前我做了一個很小的試驗。有個素人朋友在我家,很少聽華人樂壇的東西,喜歡西洋大眾流行也熱愛那些有流行旋律韻味然後被標籤Indie的創作人/團。我什麼都沒說,就在客廳用中高音量播放作為背景音樂。(我知道背景音樂的音量不該那麼高。)

素人朋友聽了前四首(靈光、拜六、掠猴之歌、假幸福)說:這是誰的專輯?Quite Interesting(蠻有趣的).

果然真的上鈎,於是我再追問幾題。大致回復是,他聽到很多不同樂器風格的呈現,他無法說明是什麼曲風什麼樂器,但整體聽來順耳甚至catchy,尤其是《拜六》。我沒有多介紹什麼,我只跟他說:嗯,這個團得過很多獎。

我也想起第12屆Freshmusic Awards的評審團中,有的是我在歸納屬性時放在偏主流卦的,而有好些就特別在評語大書特書百合花多麼讓他/她著迷。

為什麼我要談流行不流行這件事,因為屬性是會影響一些感觀的。如果《燒金蕉》和《不是路》所有歌曲保留原貌,但百合花是以流行姿態宣傳登場,會不會今天四對耳朵的評價又會不同?

但或許這也不重要,反正現在也不是能明確說明大眾和流行的時代。

然而,我們是否把流行想得太窄了?

這個我在不同場合平台說過好幾次。我記得小學的時候在新加坡看著台灣Channel V和MTV台播放黑名單工作室的《搖籃曲》專輯的同名歌曲並且上排行榜。雖然我聽不懂,但因為上榜了,我對中文流行音樂的認知就拉寬到黑名單工作室。而像朱哲琴、新寶島康樂隊、陳珊妮等等,也都是我小時候對流行定義方面,拉得很寬的幾個坐標。

或許問所謂的聽團仔也不會說百合花是流行,因為他們認為的流行可能就是五堅情這一流派的模樣而已,也壓根才不要被定位流行。問「狼人殺」卦的歌迷,也不可能看著百合花覺得跟流行有任何關係。

我想會寫那麼多關於流行與百合花,來自於感嘆百合花是應該也可以被更多更多人聽見與喜愛的。

回到那題,我們是否把流行想得太窄了?這裡的我們,由上至下都包括。曾經,我認為流量是定義流行的標準,但這一陣子的回溯,其實只要作品保有一定不脫離群眾可理解的旋律感,剩餘的都是可開放供唱片公司或發行者或樂團本身去詮釋的,它可以就是個marketing手段。

沒有好壞之分,沒有要逼著百合花流行化,這是個開放題供想象而已。

反正《不是路》很贊,下次朋友去你家可以當音量較高的背景音樂播放。

Fresh指數:10/10

推薦Replay:如果初次認識百合花,那就從〈拜六〉開始。(所以頭尾刻意都放這首)

建議Skip:別人的專輯。

既然看到這裡,要不要點我看百合花《燒金蕉》的滿分樂評?要不然點我看Freshmusic和百合花的訪問。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