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青峰《馬拉美的星期二》
01(……小小牧羊人)(feat. 微光古樂集)
02(……海妖沙龍)(feat. 蜷川紅 of 和樂器樂團)
03(……催眠大師)(feat. Maîtrise Saint-Marc – Les Choristes)
04(……戀人絮語)(feat. 林嘉欣)
05(……千與千尋)(feat. 佐藤芳明)
06(……老頑固博士)(feat. Dr. Jean-Loup Ringot)
07(……當幽靈失靈)(feat. Yoed Nir)
08(……醉鬼阿Q)(feat. 孫燕姿)
09(……棕髮少女)(feat. 小野麗莎)
10(……侏儒之舞)(feat. Jasmine Sokko)
11(……小王子)(feat. 大橋三重唱)
12(……睡美人)(feat. 嚴俊傑)
發行: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哈里坤的狂歡有限公司
專輯製作人:吳青峰、陳君豪
專輯製作助理:沈冠霖、林頡
製作人:吳青峰、陳君豪(1、2、3、4、5、6、7、8、9、10、12);大橋三重唱(11)
配唱製作人:孫燕姿(8)
吳青峰首張嘻哈專輯
By:1319
吳青峰說,《馬拉美的星期二》的歌幾乎都誕生於夢境。〈(……小小牧羊人)〉的開場即刻切題,引用德彪西〈牧神午後前奏曲〉開場的長笛演奏開場橋段;它除了在標題上呼應《馬拉美的星期二》發行前的前導跨國合作 EP 《牧神的午後》,也以複雜曖昧的音階和聲脫離聽者對一般流行曲有固定音階的習慣,將聽者帶入一種真實虛幻模糊的邊界。(當然,“羊”作為一個象徵符號也與“夢”息息相關。)
隨之畫風一轉,清亮的電吉他響起,引入吳青峰演唱著悠揚古典意象的旋律,也將聽者引入“夢境”本體。歌曲初段的畫面看似悠閑明媚,卻隨著歌曲的發展演變出細微的變化。〈(……小小牧羊人)〉的律動是演變關鍵,在畫風維持同種樣貌時透過景物色澤的微變帶出内心感受的差異:第一次主歌中電吉他彈奏與演唱旋律結合的律動有種輕鬆闊步的驅動力,慢慢轉換成下一段落時類似藍調律動的休憩與猶憂慮;待第二次主歌響起時,加入了鼓機的 dub beat,本應强調第一段主歌的輕鬆闊步之感,卻因第一個 kick 落在弱拍處而帶出一種被扯後腿的驅動感;這帶來的感受性差異,可以與歌曲最終段 beat 的第一個 kick 終於落在强拍處對比。
〈(……小小牧羊人)〉 在第二次主歌後又迎來歌曲另一次大幅度的換景:歌曲的拍子記號換成了 3/4 拍,並利用華爾茲節奏的强弱拍分佈特質,加上中間的一次離調,將歌曲層層推進;此時的律動已非輕鬆闊步之感,更像是身不由己被推進漩渦之感。《馬拉美的星期二》單單一首開場曲,就透過段落劃分與音樂細節做出了多次畫面分鏡與情節推進,歌曲寫作也不走一般的主歌副歌段落,更見一種一氣呵成的敘事推進。〈(……小小牧羊人)〉塑造出的電影般的畫面感與場景感,揭示了《馬拉美的星期二》將以充滿文藝氣象的音樂劇形式進行。
接下來的兩首歌大致上也循著〈(……小小牧羊人)〉音樂劇形式的結構風格。〈(……海妖沙龍)〉雖具流行歌的主歌副歌結構,在音樂上仍有不安分的分鏡與反轉。開場鼓機 fill beat 引入彈拔樂器的 riff,是常見的 trap beatmaking 編曲手法,在〈(……海妖沙龍)〉卻分別用真實與合成器套鼓銀色的搭配以及三味線彈奏,背後亦不時浮現歌伎演唱的 sample,除了讓聽感上可以更接近副歌的搖滾風格,亦在不同音樂脈絡象徵符號的交融中帶出一種超現實之感;bridge 的部分,由三味線彈奏著愛爾蘭風笛進行樂意向的橋段,也是有趣的融合與翻轉。
〈(……催眠大師)〉猶如音樂劇的激發事件,是另一首極具戲劇張力的歌曲,開場遙遠的清脆鍵盤銀色渲染出的一片靜謐之境,一瞬間被副歌的重擊 dubstep beat 和管弦樂 stabs 擊碎,隨之而來的是歌德式的童音合唱團(與兒童合唱團一般聖潔純真的印象又是另一次翻轉)不斷推進,一路到最後一次副歌演唱中的變調失真效果。當中有幾處樂器全退下,只留吳青峰演唱(或加一把吉他)的短暫内心戲段落,倒也不是讓聽者的耳朵休息,而相信是憑藉 dubstep 編曲結構的道理,由安靜心緒與澎湃景觀的動態反差將歌曲的戲劇張力推到滿鼎。
在一連串充滿戲劇張力的開場後,《馬拉美的星期二》隨著〈(……戀人絮語)〉當中林嘉欣的《小王子》選句念白與吳青峰拿手的抒情寫作,進入較為穩固的中場。儘管穩固,每首歌曲仍呈現出迥異的畫風,將夢境的情節緩步推進。與〈(……戀人絮語)〉的抒情搖滾不同,〈(……千與千尋)〉以管弦樂團編制為主,間中如裊裊青煙般迴旋上昇的離調以及生氣盎然的手風琴演奏,使歌曲帶有日本動畫歌曲的明亮之感;前者醇美的類比合成器 lead、後者與具彈跳感的三拍神奇貼合的 drill hi-hats,則在 bridge 的配器可能被編得很規範之處加入,是讓聽覺變得有趣又能融入歌曲整體語境中的小巧思。
〈(……老頑固博士)〉的編排與〈(……海妖沙龍)〉類似,是這一段落較具動態張力的一曲;石板琴演奏的輕巧可愛木槌乐器音色,以及穿插的 metal 節奏搖滾橋段,使整首歌帶有神經質的童趣之感。細讀歌曲之意卻可發覺它離“童趣”甚遠,實際意思與〈(……催眠大師)〉相仿,也引入到低沉迷幻氛圍的 trip-hop 曲〈(……當幽靈失靈)〉。不斷重複的寫作段落,藉由微微變幻的樂器與和聲編排,串連出心河流淌之感,也以懸而未決的漂浮失調感製造的張力,為《馬拉美的星期二》的相對平穩做了暗潮洶湧的中場閉幕。
〈(……醉鬼阿Q)〉開場管樂與手風琴如同號角般的合鳴,預示《馬拉美的星期二》的第二次聆聽高潮;兩者從主歌不規則的合奏,直至 bridge 聯合逐漸加重的斷奏,仿佛倆各帶酒意的醉漢確認眼神,終於在副歌引爆浩室舞曲 piano riff 和 funky bass 的頹廢狂歡。這聽似非典型的配器與結構,其實運用的又是 EDM 的結構原理; Build-up 的張力與 drop 的釋放,與歌詞確認眼神至頹廢狂歡的敘事結構也十分吻合。
〈(……棕髮少女)〉intro 和聲進行在大調與小調之間的切換十足抓耳。但若要與專輯先前的歌曲相比,接著分別為抒情與 EDM 作品的〈(……棕髮少女)〉與〈(……侏儒之舞)〉,在風格與結構上顯得更常規些。我想若要拿音樂劇的劇情結構比喻,若當中的糾結與對峙,在《馬拉美的星期二》以急速切換的結構與動態反差帶來的聆聽張力來表現;那這兩曲開始的“常規”,也意味著這齣音樂劇的糾結與對峙也獲得了解決,尤其這兩首歌的律動聽來是輕鬆雀躍的。是什麽獲得了解決?〈(……侏儒之舞)〉或許是專輯里典故運用得最多切換得最狂的一曲,它象徵著吳青峰最自由的創作狀態,而無論是歌曲的内容或象徵性,都指向同個訊息:“接受自己的獨特性”。
《馬拉美的星期二》最後在恬靜的〈(……小王子)〉與〈(……睡美人)〉兩曲落幕。專輯到最後依然不安分:一般作結尾的晚安曲會選擇以鋼琴彈奏貫穿全場,〈(……睡美人)〉卻大量使用暖煦的合成器音色建構極光畫面美的聽感。而鋼琴在 interlude 與 outro 進場時,即是演奏德彪西另一曲〈月光〉的段落,無論是聽感上的自由的彈奏速度與曖昧游移的音階編排,或是字面意義上的背後創作者,皆與專輯開場的〈牧神午後前奏曲〉演奏橋段形成照應,為《馬拉美的星期二》這齣夢境里音樂劇做了圓滿的收場。
《馬拉美的星期二》它引用了一些印象派的符號,卻不受限于單一的藝術脈絡之中;那不時透露出詠嘆調意向的旋律創作有著典雅的古典美、而各種音樂元素與文學典故奇想式出乎意料的組裝結合又有後現代之感,當然當中的搖滾與嘻哈元素也是當代流行音樂的產物。
吳青峰說《馬拉美的星期二》的歌幾乎都誕生於夢境,也説這些作品談論的是“創作”這件事:無論是〈(……小小牧羊人)〉當中,“羊”之於“夢境”的象徵,以及“牧羊”之於“創作”的象徵;或是〈(……催眠大師)〉與〈(……老頑固博士)〉當中,自己被故事情節擺佈抑或是自己擺佈著創作的情節;又或是〈(……千與千尋)〉直至〈(……侏儒之舞)〉,找尋自己也找尋著自己創作最自然狀態的過程,“夢境”與“創作”兩者在這作品中密不可分。《馬拉美的星期二》可以説是吳青峰意志的極緻展現,融合了畢生見聞感知而傾出的折衷主義成品,帶有極個人又極鮮明的感受性。
可以視《太空人》與《馬拉美的星期二》為一體兩面,兩者大量運用廣泛的元素與典故呈現一種敘事,呈現方式卻截然不同:《太空人》幾乎每首歌曲的風格落差較大,切換有如列車依站停靠的迥異景象;而《馬拉美的星期二》則是把不同風格元素融入歌里,歌與歌的串聯有種順暢的劇情感(除了少部分,例如,不確定為何〈(……棕髮少女)〉被穿插在〈(……醉鬼阿Q)〉與〈(……侏儒之舞)〉中間…)。我想這順暢的劇情感,除了大部分歌曲以 C 調創作的聽覺串連感,也因為整張專輯的基底其實是搖滾以及古典意象的抒情,這倆成為所有風格元素運用上的錨點,使整張專輯聽來有 Progressive pop 甚至是 experimental pop 多樣的炫麗與不可預期的精彩。
作為歌手的吳青峰在《馬拉美的星期二》也拿出了絕佳的表現,他的演唱表達與表情在整張音樂劇形式的專輯中發揮得淋漓盡致,基本上這幾乎完全展現在開場三首大開大合的歌曲,在不同的段落中,皆有或細微或具戲劇張力的表情與輕重變化,表現出音樂劇般的表情豐沛,卻也仔細鋪陳,在輕重間拿捏得宜。即便是例如〈(……小王子)〉與〈(……睡美人)〉較為穩妥的抒情曲,也可在細微處(例如句子的收尾)聽到演繹的細節;甚至是在〈(……醉鬼阿Q)〉為了與孫燕姿的演唱風格契合也微調了自己的演唱方式。(當然,若是對吳青峰演唱的音色不來電,那是緣分,無法强求)
而談到專輯的音樂呈現,也不能不提專輯錄音與混音的成音與聽感。雖然有時會覺得《馬拉美的星期二》幾處的成音有點太“溫”(saturated)、太“搖滾”了些,例如在〈(……當幽靈失靈)〉與〈(……睡美人)〉這些相對冷靜的歌曲時。然而,其實在專輯整體的敘事結構構成中,除了音樂風格以及動態張力,成音的冷暖也是可以調節的因素,但整體的元件擺設與動態處理真是好得沒話説。
又拿吳青峰的演唱舉例:可以聽見〈(……海妖沙龍)〉第一遍主歌當中,吳青峰的歌聲在耳垂底下的位置左右轉換,搭配著“你應該… 你應該…”的歌詞仿若衆人之語,又到了第二遍主歌時,衆人之語加重至耳道位置;可以聽見〈(……千與千尋)〉當中,合聲從背後隨著曲式的上昇漸漸往前包圍主唱;可以聽見〈(……當幽靈失靈)〉副歌多軌演唱的編排當中,各個演唱與呢喃字句的擺放位置形成三維度間,搭配著歌曲的 trip-hop 風格呈現的立體迷幻層次感。基本上,幾乎每首歌主唱與合音在聽覺空間的位置,皆有獨特的安排。
最挑起我思考的是〈(……老頑固博士)〉這首歌,副歌中有一連串“…擺在左,…擺在右”的句子,直覺上人聲的擺放位置也應依照安排;實際上卻沒這麽做,反而選用象徵歌詞中各種擺放物的雜物聲效點綴整個聆聽空間。我想如果真依直覺那麽做,結果就會如〈(……千與千尋)〉若不在管弦樂編制上加 drill hi-hats、〈(……睡美人)〉全程只用鋼琴彈奏那般,整個普通掉了吧。可想整張專輯音樂原件在聆聽空間的擺放位置是經過細心思考,不單單是依据歌詞字面上的意思,而是以整個音樂風格與作品所要表達的情緒與意境而設計。
再說樂器的部分,不同風格脈絡的樂器各有不同聲響特質,若要將他們整合在同一個聽覺空間里呈現和諧的成色(排笛、風笛、電吉他、鼓機的音色要怎麽融合在一起?融合在一起又要形成什麽樣的畫面感或反差美?),那錄音與混音的環節更是功不可沒。最能明確將此凸顯的一處,是〈(……睡美人)〉當中,合成器鍵盤音色與鋼琴演奏在第一段副歌尾端,突如其來又不露痕跡的轉換。
若說《馬拉美的星期二》作為一齣“音樂劇”有什麽缺憾,那可能是太早向聽者攤牌了:在開場一連串迅速切換場景與動靜的高能曲目後,中場之後難免因大部分歌曲起承轉合相對順暢有條理而顯得有些平淡。可總的來説,《馬拉美的星期二》的創作與製作,是其核心團隊(沙龍客席嘉賓另當別論)在其閲歷與技藝上 都at the top of their game ,又有相若優渥資源支撐的高標作品。若結合其影像製作與整體企劃,可説是近幾年中文流行音樂的旗艦級別作品。
Fresh 指數:9 / 10
推薦Replay曲目:整張專輯
〈(……小小牧羊人)〉 詞:吳青峰 曲:吳青峰 編曲:吳青峰 製作:吳青峰、陳君豪 管弦樂演奏:微光古樂集
〈(……海妖沙龍)〉 詞:吳青峰 曲:吳青峰 編曲:吳青峰、陳君豪 製作:吳青峰、陳君豪 三味綫演奏:蜷川紅
〈(……催眠大師)〉 詞:吳青峰 曲:吳青峰 編曲:吳青峰、陳君豪 製作:吳青峰、陳君豪 兒童合唱團:Maîtrise Saint-Marc – Les Choristes
〈(……戀人絮語)〉 詞:吳青峰 曲:吳青峰 編曲:吳青峰 製作:吳青峰、陳君豪 法語旁白:林嘉欣
〈(……千與千尋)〉 詞:吳青峰 曲:吳青峰 編曲:張晁毓、吳青峰 製作:吳青峰、陳君豪 手風琴演奏:佐藤芳明
〈(……老頑固博士)〉 詞:吳青峰 曲:吳青峰 編曲:吳青峰 製作:吳青峰、陳君豪 石板琴演奏:Dr. Jean-Loup Ringot
〈(……當幽靈失靈)〉 詞:吳青峰 曲:吳青峰 編曲:吳青峰 製作:吳青峰、陳君豪 大提琴演奏:Yoed Nir
〈(……醉鬼阿Q)〉 詞:吳青峰 曲:吳青峰 編曲:吳青峰、陳君豪 製作:吳青峰、陳君豪 合唱:孫燕姿 合音編寫、合音演唱:吳青峰、孫燕姿
〈(……棕髮少女)〉 詞:吳青峰 曲:吳青峰 編曲:吳青峰 製作:吳青峰、陳君豪 合唱:小野麗莎 合音編寫、合音演唱:吳青峰、小野麗莎
〈(……侏儒之舞)〉 詞:吳青峰 曲:吳青峰 編曲:Jasmine Sokko、吳青峰、陳君豪、肯鄧 製作:吳青峰、陳君豪 合成器:Jasmine Sokko、吳青峰、陳君豪 鼓取樣、合音編寫:Jasmine Sokko、吳青峰 合音演唱:Jasmine Sokko、吳青峰、張婉兔
〈(……小王子)〉 詞:吳青峰 曲:吳青峰 編曲:大橋三重唱 製作:大橋三重唱 樂器演奏、合音編寫、合音演唱、錄音(樂器、合音)、混音:大橋三重唱
〈(……睡美人)〉 詞:吳青峰 曲:吳青峰 編曲:吳青峰 製作:吳青峰、陳君豪 鋼琴演奏:嚴俊傑
建議 Skip 曲目:無
讓感官駕馭那些無法理解的
By:蛋黃仔
聽歌的時候,我常常放不下想要徹底搞清楚歌詞含意的執念。對於像我這樣的聽眾,青峰的好些創作都讓我為難,不只文字艱深,也蘊含好多文學、歷史和藝術的連結。儘管試圖透過旋律編曲本身感受歌曲想傳達的,也依然會覺得有所距離。
《馬拉美的星期二》雖然一樣艱深不好懂,但是一張成功能讓我放下執念的作品。可以放下對歌詞的不解是因為整張專輯的氛圍,從編曲,旋律到曲序編排,營造出強大的沉浸感。有如節奏緊湊的音樂劇,沒有太多停下來讓你思考的閒暇時間,數不清的精彩細節,最後只能讚嘆 – 我到底是看到聽到了什麼?
12首歌曲,每一首的旋律都極好,既優美也流行,置入明確深刻的記憶點,但又自然不做作。青峰的演唱上依舊是高水準的表現,戲劇張力十足,俏皮可愛的唱法、神經質的唱法、唱什麼像什麼。
藝術,不用理解,只需感受。但對感受力薄弱如我的現代人來說,理解總比感受來得簡單,而對於無法理解的藝術,也常常會懶得去感受。《馬拉美的星期二》做到了音樂性和藝術性的平衡,就算你我無法加入或了解這場創作沙龍,但在旁觀者的位置也依然會覺得自己參與了什麼。
Fresh 指數:8.5 / 10
推薦 Replay:整張順著聽。
建議 Skip: 無
創作就是生活,生活即是創作
By:洗碗背包婦
“我的一片思想 三三兩兩 垂釣腦海”
寫吳青峰的樂評豈能用少過一千字完成。無論是早期以蘇打綠的身份到單飛后的專輯,再到魚丁糸的《池堂怪談》,當中青峰參與的創作思維和精心的策劃都值得一根一根、一層層的抽絲剝繭。
這次吳青峰又把藝術的門檻提高了,但你不得不佩服他仍努力不懈的為歌迷搭建能讓靈魂恣意暢遊的烏托邦。很明顯看出對於創作他擁有了更絕對的自主權,毫不避諱的表達自我不設限的創作狀態,因此在這張專輯他的創作者人設遠比歌手的來得出位:自由、肆意、忠於自我,不陷入傳統流行音樂的窠臼,也無需嘗試向大眾和主流審美妥協的音樂。對他來說,創作就是他的生活。而對於大部分人來說,生活即是創作。因此,吳青峰決定舉辦一場藝術沙龍,以“創作者”的身份探討創作,並邀請十二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音樂從業者加持,通過用典的形式記錄了他與創作的故事,而這裡收錄的十二首作品皆是他與創作的一種聯結,探究了創作多維的面向。典故是根基,從中抽取的文本包含了詩歌的浪漫、哲學的思辨,每個極富畫面感的篇章都有明確的導向,引領聽眾進入奇幻怪誕又唯美飄渺的夢境。歌手紮實廣袤的辭藻所堆砌出的意向拼成了觀念更具象化、概念更統一清晰的輪廓。
雖然在個人三輯中的旋律與文本的縫合似乎有些割裂,但迥異的音樂風格加強了曲子之間的銜接,而器樂編排則考慮到作品在情緒上的連貫性和創作人的主體性。十二首歌都塗上了溫暖而明快的色調,所勃發的生命力以及異常飽滿的流暢度,搭配他聲線的鬆弛度和收放自如的演繹,使得專輯產生了一份精緻的姿態。
與此同時,和個別職人的合作豐富了他作品的閱讀視角,所產生的化學反應豐滿了專輯的器樂部分。每位參與者都得到了發揮自己特色的機會,而且還不會喧賓奪主,充分展現了他相當精緻的的策劃能力。
“生命中真正重要的眼睛看不透”
簡單來說,《馬拉美的星期二》所要談的無非是我們每個人的生活。但筆者我生性較懶,並沒完全理解其藝術門檻,總覺得所有的絮語聽起來有些故弄玄虛。但否認不了的是,吳青峰找准了自己在音樂上的定位,且很難得的是寫歌了這麼多年,作品依然維持了其尖銳化,展現了一名優秀的音樂人該釋出的態度。
Fresh 指數:8.5 / 10
推薦 Replay:整張順著聽。
建議 Skip: 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