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行 Label: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 Production Unit:耀聲音樂有限公司
製作人 Producer:韋禮安、蔡尚文、宋星凱(1、2、3、4、5、7、8、9);陳建騏(6)
沒有人珍惜不痛不癢的日常
By:1319
韋禮安自《有所畏》後的專輯各有其明確主題(俗稱“概念專輯”,但“概念”這兩個字被一代代的企宣濫用到臭掉了,so…),當中前後期的選材角度也有所轉變。《有所畏》的“人性”與《硬戳》的“科技”,皆是從宏大題材的視角向下進行進行生活化的描繪。在《Sounds of My Life》之後,兩者的關係位置有所微妙的反轉:《Sounds of My Life》的類自傳寫作,以及《I’m More Sober When I’m Drunk》的現代人情感層面窺探,則是從一些很生活化的見聞,以鋪敘的方式去帶出主題;而這主題不再是“人性”與“科技”等類宏大題材,而是現代生活狀況況的某種切面。
《明天再見》延續《Sounds of My Life》以降的“生活化”題材書寫;從字面上看,這張專輯當然與“再見”、“道別”有關。但《明天再見》的切入點,并非常見的那種重大事件的悲喜描述,或是對遺憾、坦然等等的情緒抒發,而是以現在進行式巨細靡遺的描寫一些無法永恆的日常、一些可能或即將消逝的一些經歷或景象:一切習以為常的人事物有天都會消失,而我們大多時都無法預知這些事物在未來消失的時間點,每天的日常其實都是一種無形的道別。與其字面上的“再見”、“道別”,不如説《明天再見》其實是一張關於“珍惜”的專輯。
作爲一張音樂作品,《明天再見》的“日常”、“再見”、“珍惜”等主題也反映在聼感上。當中的曲目編排確實巧妙用心:從前半段的輕快 R&B 與 pop-rock,到後段放慢節奏的靈歌與交響樂,開場曲〈不都是漫長的道別〉音樂寫作上有與結尾曲〈明天再見〉有所對應,形成一環,專輯聼下來的感覺有如封面上的天色轉盤一樣, 經歷與感悟從日出起身到日落睡前的各種日常。但礙於專輯當中個別單曲有些做得不夠好,有些甚至與專輯的主題和情緒背道而馳,導致《明天再見》表達出來的情感層面不太深刻,聽感也不出彩。
〈巷口那間〉的人聲 auto-tune 讓人滿頭問號。理性上,這聽覺效果可以被解釋為某種即將消逝日常的魔幻感,但每個出現在流行音樂里的聲音效果都有其大衆認知的情感反應,而〈巷口那間〉中的 auto-tune 處理無法表達文字中的不安與自我懷疑,反倒顯得若無其事與怪異。〈忽然〉的詞曲寫作本已是一塊一塊的,律動上也沒太多變化,這時編曲或許應該考慮以較豐富的內聲部編排來製造聽感上流暢性,無奈這首編曲的和聲編排(包括 guitar solo 段落的“忽然”離調)對我來說聽來也是一塊一塊的。理性上這可理解為“忽然”在音樂上的具象體現,卻也讓整首歌聽起來不完熟也不自然。
〈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可以做出不少理性解讀:它可以是對歌迷的“珍惜”表白;它被排在 samba 節奏的〈七月〉與 pop-rock 的〈忽然〉之間,在音樂上以 anthem rock 的風格作爲過渡,題材上也有敘事的銜接。但這些理性理解,仍改變不了直覺聼感上,它裸露般的直白在整張專輯質感上的突兀。突兀的不只這;〈沒有人想念沒離開的人〉唱出“菩提本無樹,明鏡非台”的時候我也是笑了…
《明天再見》當中的不足與突兀,都可以用理性去自圓其説。但一件音樂作品若無法通過直覺聽感讓聽者得到初步理解與感覺,得用理性的思考才能提煉出含義與解釋,那這在最基本就是一件表達上不成功的作品。上周(2022年10月1日)在北流舉辦的流行音樂產業推動系列論壇中,倪重華説了一句“流行音樂這幾年過度的學術化,失去了娛樂的效果”,這句話我深感同意。先別提“娛樂的效果”了;許多聽來刻意安排的聲響與巧思,例如《明天再見》當中〈巷口那間〉的人聲 auto-tune 與〈忽然〉的切斷式和聲編排,或許出自於某種理性化的訊息傳達或是搞搞新意思,但實際成品聽來是否有在感官的第一時間讓聽者察覺到創作者所想傳遞的,這仍是必須再三思的。
最後來到《明天再見》最好的兩首歌曲。輕快的〈七月〉將韋禮安拿手的 R&B/folk 混合 samba 節奏,為文字中日常戀愛的文藝筆觸描述做出了活潑與調皮的詮釋,聽感討喜。〈七月〉的文字本身有些曖昧,聽著無從分辨當中的“告別”是日常道別還是分手;音樂中亦有對應的 jamming 與淡化節奏段落,除了製造聆聽上的樂趣,也保留了文字的解讀空間。〈明天再見〉是整張專輯寫得最顯由衷的一曲,編曲人王希文在弦樂編制中運用尼龍吉他與小號是個非典型的選擇,對應歌曲卻非常對味,當中小號緩慢吹奏的音色也自帶天色將暮之感;一氣呵成的編曲也淡化了歌曲寫作的段落,帶出一種綿延的訴説感。作爲專輯的閉幕曲,〈明天再見〉亦是一首動人又深刻的晚安曲。
Fresh 指數 Rating:6 /10
推薦Replay:
〈七月〉 詞:韋禮安 曲:韋禮安 編曲:宋星凱、韋禮安 製作:韋禮安、蔡尚文、宋星凱
〈明天再見〉 詞:HUSH 曲:韋禮安 編曲:王希文 製作:韋禮安、蔡尚文、宋星凱
建議 Skip:〈巷口那間〉、〈世界上最重要的人〉
懸在半空的告別注定寂寞
By:老黃瓜
〈如果可以〉的爆紅隨之而來必然的疑問是,韋禮安的音樂是否會變質?這首FMA年度金曲我並不認為是無聊的歌,但效應這件事會帶來什麼樣的質變往往是另一個問題。好在,《明天再見》告訴我韋禮安音樂無恙,而他依舊不安於室。
我知道這張的口碑整體來說不高,但初聽專輯時我其實是興奮的,因為韋禮安並沒有讓自己停留在安全範圍,也不是在複製《Sounds of My Life》,而且挑戰了如何用另一種視角來談「告別」,而且拿掉〈巷口那間〉的話整個聽感與敘事感的流暢度非常高。以下文字一切以撇開〈巷口那間〉出發,稍後再談回這首歌。
「告別」的主題很容易陷入某種抒情樂風主導的情況,但《明天再見》反其道而行的把告別日常化之餘,還在上半段的曲目(不都是漫長的道別、不得不、七月)看似正向的面容下都個別隱約注入對於告別的不安害怕,音樂處理走向會在一些轉角或是細微處或是演繹上,有那種隨時會失去半吊在空中卻又不能名正言順失落的曖昧不明。
上半場正是因為瀰漫這股氣味讓我覺得專輯很有意思,但我也很清楚這種不上不下不全然的狀態,注定了一些人會感知為微妙,但是更多人則覺得是純粹的無聊或尷尬。或許,聆聽者的個性亦有關係?作為一個隨時害怕失去又敏感的人來說,也許更會拾起這樣的微妙吧。
中段或許是較具爭議的部分,從〈七月〉到〈世界上最重要的人〉再連接到〈忽然〉,三首歌的風格跳躍性很高,一路從Bossa Nova與Afrobeat融合出的高質感Pop,然後到平鋪直敘直白的流行歌,再到深沈如〈盛夏光年〉聽感的搖滾,若用單純上述文字來看待那就是一個字「亂」。然而,在我不需要動腦分析而是自然感知下,認為這是一趟「鬱鬱寡歡 – 拿出勇氣擁抱希望 – 瞬間悵然若失」的歷程,而一切是順理成章合乎情理,的確很像生活中的掙扎與終於能正視幸福後卻迎來無法躲避的失落。即使文案的個別曲目介紹看不出這樣的連結,但我相信這樣的曲目編排大致有此意圖。
後段是告別失去後的狀態以及如何move on,在〈忽然〉的重拍後回歸冷靜克制,這個部分應該也是最能被明白與接受的。尤其〈明天再見〉通過有質感夠classy的弦樂編曲營造的老調(非貶義)氛圍,的確做到開頭點出的「漫長的道別」。有這樣的巧思不罕見,但迴旋得如此漂亮的專輯不多,去年的話我僅記得宋念宇的〈無視〉有同等功力。
我認同〈巷口那間〉的確是專輯中最可以不收錄的作品,而且甚至有一定的破壞力。那一大段一大段autotune的破壞,即使再有意思都會因為其作法會在聽感上直覺性覺得low而變得沒有意思,就算是好意也終究把本意吃掉變成不懷好意。我一直相信作品不需要完美甚至可以刻意做得不好聽來符合主題情境,但是我始終無法將這套用在〈巷口那間〉上。
另一想詬病的(但不影響指數)是文案一五一十把每一首歌都介紹過頭,以致破壞想像空間這件事,我認為多少也可能對怎麼去聆聽這張專輯做了一定程度的傷害。我通常是先聽專輯才看文案(個人習慣),而我很慶幸我是這麼開始的,才得以保留了我一開始直覺性的認知。不似文案把每一首歌拆得好像彼此只是有共同主題的多面表述,初次聆聽時我將之解讀為是單一對象的擁有至失去至釋然的過程(文本上也是通的),而相對集中的結果讓聆聽情緒更為流暢。
再來受不了的就是韋禮安到現在還需要「攜手金曲、金馬重磅卡司共演」然後把徐佳瑩、艾怡良、葛大為、陳建騏等地介紹不厭其煩和金獎掛鉤這種過時文案操作嗎?所以是怎樣?沒有鍍金的不能參與這張專輯嗎?
言歸,「告別」看起來像很安全的主題,但韋禮安選擇了一個其實難為的「告別」題材,而選擇的路數又跟大眾想像是有一些出入的。然而,正因這樣的精神以及或許我也恰好接收,我始終認為這是一張可以和《有所畏》平起平坐(Sounds of My Life絕對是拔得頭籌)的專輯。專輯絕大部分為小品,很多我認為好聽的東西都很細微,也的確不太能符合大家對他的某種期待,可正是那隱約瀰漫在專輯內的曖昧不明才讓我覺得蠻迷人。
或許多年後大家重現審視《明天再見》時會有不同體悟吧。所有的告別都需要先相遇,而沒有緣分也不會遇見。或許這次就是剛好投緣,也許下次你也會。
Fresh指數:8/10
推薦Replay:
〈不都是漫長的道別〉 詞:韋禮安 曲:韋禮安 編曲:宋星凱、韋禮安 製作:韋禮安、蔡尚文、宋星凱
〈七月〉 詞:韋禮安 曲:韋禮安 編曲:宋星凱、韋禮安 製作:韋禮安、蔡尚文、宋星凱
〈忽然〉 詞:韋禮安 曲:韋禮安 編曲:張晁毓、柯遵毓 製作:陳建騏
〈明天再見〉 詞:HUSH 曲:韋禮安 編曲:王希文 製作:韋禮安、蔡尚文、宋星凱
建議 Skip:〈巷口那間〉
用心編排的船過水無痕
By:蛋黃仔
因為韋禮安一年發一張專輯的頻率,所以對於《明天再見》也沒醞釀太久的期待。不期待,不受傷害。
《明天再見》以概念和敘述型式來說,是一張非常完整流暢的專輯,歌曲緊緊扣著 “再見” 的主題,探索不同層面和人物角度的離別。歌曲編排也是有用心的,看得出清楚的敘述結構,以及後半段歌曲想要做到的情感堆疊。
問題是,《明天再見》真的沒有太多能讓人留下印象的旋律,相比韋禮安以往的創作水準有落差。“再見” 這個主題已經偏無聊,旋律又沒有特別精彩,整張專輯聽覺上除了後半段的幾分鐘,大致上船過水無痕。另外,雖然很讚成韋禮安應該專攻作曲,多找別人幫忙寫詞,但或許要在詞曲搭配上有多一點溝通,〈巷口那間〉艾怡良在歌詞裡描寫對於巷口面店的懷念和自身的失落感完全被韋禮安的旋律、編曲和唱法淹沒。
總之,下一張專輯真的可以不用那麼急著發。
Fresh 指數:5.5 /10
推薦Replay:無
建議 Skip:〈巷口那間〉
:::
忽然之間懂了,也忽然之間沒了
By:洗碗背包婦
懂了。忽然明白為何在《Sounds of My Life》之後,韋禮安決定鋌而走險,因為他不想被貼上無謂的標籤,不想肩負多餘的包袱,也不想原地踏步。他只想嘗試新的音樂,讓作品也變得更自由,即便他依然在2021年創作了一首〈如果可以〉那麼膾炙人口的KTV必點金曲,但他不想在新專輯重複相同的公式。於是,去年推出了讓人既始料不及又有點摸頭不着的《I’m More Sober When I’m Drunk》。
而今年發表的《明天再見》是怎樣的一張專輯呢?筆者我聽了好多回還是說不清。或許是因為當初在疫情期間歌手在為新專創作的幾首歌時才發覺有共通性,因此會有種這回“再見、離別”的概念是在後知后覺的情況定下的。但這次所收錄的九首作品無論是內核或特質都少了明確的方向,似乎有太多想法卻不曉得該如何處置,以致於想表達的始終沒表達出來。
沒了。《明天再見》在曲風上並沒有如在一些訪問中提到的徹底讓歌手走出框架,大部分作品尤其是較平庸的那幾首還是以熟悉的節奏藍調為基調,即使用了較複雜的配器編排,整體還是顯得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加上他一直以來都用生活化的詞句敘述着他的靈動,作品格局刪繁就簡的變小了許多,效果也就相對的比預期差了許多。
正如眾歌迷所推薦的,率先釋出的〈忽然〉是專輯里製作和創作最嚴謹的單曲。歌曲情緒鋪陳漸進,歌手演繹細膩濃烈,真假音轉換蕩氣迴腸,描繪出了“計劃趕不上變化”的壓迫與失落。但也因為收錄了這首歌,整張專輯變得參差不齊。無論是在編曲的細節、氛圍的定調和演唱時情緒的鋪排上,〈忽然〉似乎更不適合收錄在這張專輯里。
令人欣慰的是專輯在裝幀下足了心思,配合時間軸的多維度轉變設計出早晨黑夜的衝突時間感和韋禮安生活中的四個主要空間。這或許足以讓你買下這張專輯,不過為了不讓自己在聽完專輯后審美疲勞,我建議安排把它當作午後做家務時的背景音樂。
Fresh 指數 Rating:6 /10
推薦Replay:
〈忽然〉 詞:韋禮安 曲:韋禮安 編曲:張晁毓、柯遵毓 製作:陳建騏
〈沒有人想念沒離開的人〉 詞:韋禮安 曲:韋禮安 編曲:韋禮安 製作:韋禮安、蔡尚文、宋星凱
〈巷口那間〉 詞:艾怡良 曲:韋禮安 編曲:宋星凱 製作:韋禮安、蔡尚文、宋星凱
〈Take me away〉 詞:韋禮安 曲:韋禮安、陳鈺羲、楊恢宇G.B 編曲:楊恢宇G.B 製作:韋禮安、蔡尚文、宋星凱
建議 Skip :〈不得不〉、〈世界上最重要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