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對耳朵的試聽室」進入第三季之前,老編認為有必要讓各別成員分享我們在書寫前所做的準備以及立場,還有究竟個別如何看待Fresh指數以及怎麼給出。反正,因為了解而聚首或是因為了解而分開,總好過被曲解。
1319
就如先有對聲音組成音樂的感知才有樂理,我評論流行音樂的方式是先感受它的“好不好聼”、“合不合理”、“表達了什麽”,再去找它好聽/不好聽、合理/不合理、表達了什麽的因素。這看來不科學,哪有先評分再來擬定評分準則的?
但音樂(或者任何藝術形式)就是沒有統一主觀的評分準則,因爲它永遠是感受先於理論,不同的音樂流派會延伸出不同的審美標準。就如沒有統一的樂理這回事,民族與民族之間,甚至是風格與風格與風格之間都可以是不同的音樂理論;拿著西方古典樂理去分析評論印尼甘美蘭的結論肯定出問題。那我評價 R&B、Punk 、Hip-hop 和台灣特色曲風大雜燴的方向也會是不同的。總的來説先是去感受它是什麽,再去思考爲何。
那接著的問題是,憑什麽 A 感知的“好聽”、“合理”、“表達好”,比 B 感知的“好聽”、“合理”、“表達好”,還要更“好聽”、“合理”、“表達好”?憑什麽有些人的審美比較值得被參考?這就關乎該評論者的閲歷與知識深淺。倒也不是說我閲歷有多少,我聆聽習慣的偏頗也會反映在我的評論寫作上,相信這還是察覺得出來的。
粗簡來説這有點像機器學習的原理,經喂以數據(閲歷)並擬定初步的參數(知識),在反復學習的途中就能逐漸分析出某些規律(審美標準),最後以這些規律分析新一批的數據而得到結論(評論)。若是閲歷或只是有些偏倚或不夠完善的地方,那就可能鬧出例如臉部識別系統無法辨別非白人那般可笑或可怕的偏差;相反的,若過於執著某種審美標準,也可能錯過一些在自身知識邊界之外的規律。
有些人聽得較廣,有些人專精與某些風格或流派,不同人也會用不同的角度去評價一件作品,自然也各自會有其可信度和偏差範圍。創作和評論是自由市場,當然是越專業越好,但:覺得有用,就可以順著評論者的其他推薦找到更多喜歡的音樂;覺得沒用,就去找其他氣味相投的評論者。覺得有謬誤就來留言吐槽吧,這也是修正的一個途徑。
雖然說音樂的欣賞是感受出來的,因此有主觀的成分在,但我絕對不相信它是完全主觀的(或者説它沒有客觀的成分),更拒絕“音樂沒有好壞之分”之説。難道魏如萱〈秘密花開了〉和〈學貓叫〉彼此沒有好壞之分,都是同一個水平的?但凡有延伸出完整脈絡並有公認經典作品的風格與流派,都有其評判優劣的標準。無論是各個流派内或者是跨流派之間,多少也是有一些“共性”準則,例如它的創作的中心思想、製作的技術、表達的深淺、是否突破了該流派既有的認知邊界,等等(即便是無法明確言語,只能感知的)。
綜合以上,“音樂沒有統一的評分準則”,和“音樂是有好壞之分”,其實并不相悖,音樂就是一個高度發展分支衆多的藝術形式,對某件作品的評價通常是綜合性的而非單一標準。一件創作者突破自己舒適圈但成品無趣的作品、一張墨守成規但仍有誠摯且深刻表達的專輯、一首文字修辭精彩但作曲粗簡的歌曲(甚至這個情況也要視歌曲的風格來做評價,這種情況出現在民謠/饒舌和爵士/藍調都會是不同的評價)… 能説這些是絕對好或絕對壞的嗎?You get the point。
若是我個人有什麽執著的音樂評論原則,那就是“音樂永遠先於詞作”:我個人的理論是音樂作爲基底,畫出氛圍、情緒、情感聯結上的輪廓,再由歌詞填補人物、場景、情節、思想等等上的細節。歌詞重要嗎?當然重要,創作者透過文字表達了什麽、填補了多少細節,都是音樂作品的一部分;但那不是最重要的,更不是唯一,因爲它是根基於音樂表達上的。
那些文筆優秀的創作歌手,爲何不去出小説或詩集,而要去做時間與金錢成本高得多的音樂?即便是拿著“外國流行音樂和民族音樂沒那麽在意修辭”作爲道理而填了一堆胡謅文字的,也要看,這些文字念出來的音韻與聲調,是否貼合或加强了音樂上的律動和旋律?再拿音樂來説,它畫出的是聽覺感知上的輪廓,但這也不代表它能表達的東西是有限的,它仍然有深淺之分,要不然房東的貓和蔡健雅的作品都可當作是同一個水品綫上了。
終於來提提我的 Fresh 指數是怎麽給的。其實我一直向老編提議要廢除評分這個東西,因爲音樂作品評價是個很複雜綜合性的東西,無法用一套統一絕對的準則去評價優劣,自也無法去做很粗簡的評分(而且若沒有評分這件事,有些讀者也可能不會那麽生氣)。但既然要做,那我唯一能做的,是透過我感知的評價在我所有的閲歷中做橫向對比,然後將他們放在 0 到 10 分之間的合理位置。這意味著我的“評分標準”會隨著閲歷以及它對我感知與思考的影響而有所更動,例如魏如萱的《Have a Nice Day》和艾薇的《I》如今我會上修至 6 分。
另外補充我個人在此“評分標准”基礎上的兩點:
(1)近十年中文樂評的評分看來大多都是 7 分 8 分起跳;Sorry,按照統計數據學,在 0 分至 10 分的全距中 5 分才是平均數,即及格分數,因此若技術和思想沒什麽大問題的話,我的評分通常都是 5 分起跳
(2)既然是“Fresh 指數”,那“評分標准”當中總要有“原創性”、“突破認知邊界”(不是創作者)的特徵在内,因此我的 9、10 分是給予我認爲有做到“原創性”、“突破認知邊界”的作品。在近年 FMA 評選中我給予 9、10 分的作品有熊仔《夢想成真》、吳青峰《太空人》、韋禮安《Sounds of My Life》、崔健《飛狗》、上海彩虹室内合唱團《星河旅館》、13 月終了《和你蠻像的一隻》、謝明佑《彼時》、百合花的兩張專輯。
老黃瓜
關於評論書寫的準備與當中的邏輯,我遵循的方式是試著找出聆聽這個專輯最好的方式。
有些專輯是做來跟你掏心掏肺的,那我會選擇深夜比較容易卸下心房的時刻,在相對安靜舒服的環境下聆聽。有些專輯有明確的藝術性風格性意圖,那我會確保自己不是在忙碌易煩的狀態,在可以專心聆聽細節以及感受每一個音符律動等等的環境來聆聽。反正,以此類推。
簡單來說就是找出一個可以和作品對話的狀態、空間、時間,而不是在某個旅程路上聽了一兩遍後就定論下筆。那同等的,付出多少的心試著和作品對話,那份期許也會免不了門檻設得較高。
音樂可以多客觀?它必然還是有一些元素可以較為客觀話看待,但我認為更多的是面對眼前與耳邊的作品,下筆的人他在乎什麼。這個在乎是會隨著作品的定調(or maybe 文案)還有一些免不了的個人期許期待,還有過去與當下的大環境乃至身觸的周遭小環境,這些等等而有所不同的。它不可能也不應該是一刀切理論,而也幾乎注定絕大部分的事項,其實也關乎你隨著你的在乎和累積的經驗值,而選擇用什麼角度去剖析,以及選擇是否認同/接受/欣賞。
那Fresh指數對我而言是什麼?很久以前也許就是單純的評分,但對我而言現在的它不是關於專輯表現的絕對值評分,我也一直不斷試著去強調這件事。Fresh指數對我來說不是我給滿分就代表這個專輯完美,或是這個專輯就比9分的來得優秀,絕對不是。
Fresh指數對我來說是這個專輯在發行的當下,我認為這個作品在這樣的時間點,以及所屬的領域之中,它所達成的事是有多新鮮或是多難得或多特殊或多精湛。因此,我所給出的指數不是一般我們習慣的評分邏輯,也說明了為何之前會看到我所打出的指數有的相當「奇葩」,但這背後是有一套自己的邏輯,需要了解這個邏輯才能理解這個給法。
為何選擇這樣的切入?我想這回到我非常需要找到一套邏輯來行事,而對我來說打出指數分的相對範疇不可以過大否則無窮無盡,而在一個作品所處的領域中的比較是我可以去理解衡量與評斷的。
那至於為何我堅持需要打出指數分,然後讓書寫者自己各自詮釋這個Fresh指數,這也是很實際的考量。四對耳朵的文字量非常多,坦白說是嚴重不符合這個時代的閱讀習慣,而且一篇動輒千字以上,四篇下來有時五六千七八千,在這麼龐大的文字量當中,如何讓不同類型讀者可以得到他所需的,是我必須去照顧的考量。就好像有時跟友人聊天提及可能某張我們有書寫的專輯時,我想一個最快速去理解我們的取向立場的方式就是以Fresh指數作為參考。
我要強調100次,Fresh指數是個參考,不是判定,所以你會發現我們不再做平均分統計這件事,因為既然大家可以自行定義指數的邏輯,那這個所謂的平均分就相對不具意義也不易理解其真正所包含的。
蛋黃仔
首先,我不覺得我在「四個耳朵的聆聽室」寫的東西算得上 “樂評”。我認為自己對音樂的鑑賞能力有限,文字上的表達能力也有限,「四個耳朵的聆聽室」對我來說比較像是一種朋友間對音樂的討論與分享空間。我不見得比 Freshmusic 的讀者來得專業,我只是願意丟出我對一個作品聆聽後的感想和拙見,希望讀者也能同時回應自己的想法和觀點。這樣雙向的交流才是好玩、有意義的。
但這畢竟不是我個人臉書,在 Freshmusic 招牌下寫的文字還是得盡責,所以基本功課還是會做,也會盡力從最客觀的角度切入。我大致上會至少聽完一張專輯三遍 :第一遍可能會是在通勤或工作的時候播放,不會把專注力完全放在音樂上,聽聽看專輯的整體氛圍與流暢度,看那些歌曲好抓耳到會讓我想放下工作,或難聽到會忍不住想跳過。第二遍就盡可能找一個比較能專注聆聽整張專輯的時間點,邊聆聽邊閱讀專輯的基本文案或歌詞,看看是否能從歌詞和文案中多了解作品上想要表達的東西。第三遍可能就會挑專輯中比較有好壞印象的歌曲,重複聆聽。
我非常在意歌詞以及歌曲情感和情緒上的共鳴。歌詞對於決定一首歌曲好壞的佔比應該多少,這點完全是主觀的,而我覺得基本上詞,不管是相對於曲或編曲,佔比都應該是同等的。情感和情緒上的共鳴也相對主觀,難以說明,但我覺得作品在詞曲、概念、歌者的人設上至少要能是有說服力,讓人覺得是透明、誠實、自然、不過於做作的。
Fresh 指數對我來說只是為了讓讀者能快速了解我們對一張專輯的評價,但它只不過是一個參考分數。一張5分的專輯和一張7分的專輯在數字上看似差很多,但如果看文字,也可能只不過是代表兩張專輯在某些細節或兩三首歌曲上的差距。以我的標準來說,當今流行市場推出的專輯,只要是大家認得出名字的歌手和製作團隊,只要團隊沒有敷衍了事,可能超過80%的專輯都會落在我5到7分的範圍。8分以上的真的是特列,作品必須做出非常明顯卓越或新鮮的東西,我才會想給出那樣的分數。
洗碗背包婦
寫了近20年的樂評,這次終於有機會分享自己這些年來寫作的心得。一開始寫樂評純粹是在聽完一張專輯后,受到極大的推動力,想把心裡話說出來。當時的歌壇是由電台和唱片公司掌控,聽眾該聽哪些歌,電台該打哪首主打,影響了一張專輯在銷量方面的成績。而我每回收到一張實體專輯時,就像嗅到食物的小狗般興緻勃勃的在博客里推薦專輯里的作品,希望借文筆獲得更多知音的認同。我沒有任何科班的經驗,更不是任何報館的記者。提筆就是因為對中文歌曲有那股熱忱,投入這些歌曲里的喜、努、哀、樂,有如躲進防空壕般充滿安全感。串流平台的崛起徹底改變了一切。隨着聽歌者有更多機會和自由度涉獵不同語言和類別的音樂,音樂工作者以及唱片公司需意識到再具影響力的殿堂級歌手若不懂得推陳出新或是追求更極致的水平,很容易就會被淘汰。隨之人們對樂評的依賴也有了改變,大多讀者對太專業的分析有些抗拒,反倒是文章寫得越極端就越能引起迴響,文章的轉發量成了關鍵而非內容的實質。那段日子裡有點氣餒的我也因工作和生活習作的改變逐漸放棄了提筆的執念。好在遇到了老黃瓜,1319和蛋黃仔這群志同道合的音樂愛好者,讓我有那麼小小的空間肆無忌憚的發表我對聽歌的想法。
評論專輯時的準備功課包括了無數次重複的聆聽,且要採取順序和洗牌式的聆聽,因為這是個單曲比專輯更受落的時代,但一張越聽越有味道的專輯往往都會顧及到情緒的堆疊和內容的發展。這是單聽一兩首專輯里的作品未能體驗到的滿足感。然後我會篩選出讓我印象深刻的作品再探索其中的背景,進而延伸到專輯的主題和製作、創作心得等。就如在科研小組的討論一樣,我當然也會參考其他人的意見,讓自己能從更多的角度去分析。但我發覺自己越認真思考每一張作品的優、缺點時,就會漸漸失去提筆的樂趣,因此我不想把文章寫得堆砌冗長,文本的寫法也會盡量保留當初寫博客的形式,直白不繁瑣,重要的是希望讀者能讀到我的用心和熱衷。
至於評分的標準,考量了藝術性、時代性、結構性、傳承性和影響力五方面。藝術性指的是從歌詞、旋律、編曲、製作、演繹和包裝等任一方面的藝術價值。時代性與傳承性與作品的年代有關聯,前者代表了緊扣時代脈搏,與時俱進,代表當時先進的音樂發展趨勢,後者考慮到作品是否能經受時間考驗並成為經典。影響力則研究市場對專輯的反應,而結構性則探討詞曲編唱是否融合自然,唱片結構是否合理,層次有序不失質感。
好的,我們開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