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行: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Madame H
製作人 Producer:謝凌君(1、3、6、8、9、12);黃宣銘(10、11);陶喆(2);小安(4);倪子岡(5);陳君豪(7)
20年磨了幾把劍
By:1319
Lisa Djaati(謝凌君) 身為許多歌手的和聲與配唱製作人(近期跟隨著張信哲與周興哲的演唱會巡迴),20 年來的音樂工作以幕後居多,實際以創作歌手身份在幕前發行的作品則相對很少。若不計較個人或團體身份,數一數也就三張專輯和一張 EP,每次出擊暌違許久,短至兩年長至五年。有趣的是 Lisa Djaati 又是一位太過誠實的創作人:若把這些作品一線排開,從熱情的《More Lisa》到幽深的《重聲》,除了貫穿旋律中的自由胸懷與歐陸氛圍,竟可察覺 Lisa Djaati 心境與音樂想法上的明顯轉變,仿佛每次作品的發表都是一次人生軸點。
再相隔六年的新作《漣漪效應》卻不像是一次時間點的記錄,而更像是衆多時間點的聚集交織,鋪成在生命的維度上的一張網。
前作大多由日記或短篇形式的歌曲組成,相比音樂上的聽感,“專輯敘事”這件事不是第一順位。但在此回《漣漪效應》,“專輯敘事”成為核心。拿專輯頭尾兩曲來看,以〈最長的冬眠〉冰川般的冷峻恢弘開場,至〈不晚不早〉流水般的順柔緩步收尾,這是一般自傳/自述作品的常有結構;當中亦有在音樂形式上相互關聯的歌曲,例如〈純粹〉、〈存在〉,以及〈漫漫〉、〈川流不息〉、〈不早不晚〉,可視爲兩首段落式的長篇曲。
隨著《漣漪效應》聆聽上的起伏,也仿佛是順著時線的推進,一覽 Lisa 在過往專輯的各種心緒與音樂狀態。除了在首張專輯《More Lisa》,製作人 Jim Lee 用了多樣西洋音樂流行曲風來凸顯她歐洲成長的背景,Lisa Djaati 每張專輯都有一種特定的風格;例如《綺想世界》的 folktronica、《橘子與蘋果》的英倫搖滾、《重聲》的 garage/dub 等等。《漣漪效應》大致上由 R&B 與電音兩大風格組成,很容易聯想起《綺想世界》中電音與民謠的兩開結構。
不同的是《漣漪效應》的曲目排序上有多次顯著的高潮迭起;音場上的明亮與幽暗,風格上的 tribal house、neurofunk 的節奏與 R&B、ambient 的舒緩,兩者多次交織錯落,描繪出〈最長的冬眠〉與〈不晚不早〉之間的跌宕起伏。或許聽感上會有些許凌亂,但感覺 Lisa Djaati 有意如實的呈現這順時線的敘事,并未刻意抹平那些看起來可能突出的棱角;不然將〈大風吹〉與〈盆栽〉換個位置排序,聽感上可能更流暢些。在一切都似乎被用力安排計算的音樂世道,這種誠實也是種異數。
《漣漪效應》卻無法簡單地被視爲 Lisa Djaati 音樂作品的一次概括,它終究少了 Lisa Djaati 著稱的雷鬼與法語歌曲;但換來的,是在她音樂中占據越來越大部分的“靈性” (spirituality)。Lisa Djaati 音樂中“靈性”的一面也曾在《綺想世界》與《橘子與蘋果》當中帶有迷幻意象的歌曲中少量出現過,但其在《漣漪效應》的篇幅中更為了一種要角、一個支柱。
〈最長的冬眠〉聖歌般的曲式編排、〈盆栽〉與〈怪物的自己〉的靈歌式寫作、〈純粹〉的印度音階、〈存在〉的 tribal house 風格、以及〈漫漫〉與〈川流不息〉的 new age 編製,都是當中的表徵。與其説雷鬼從 Lisa Djaati 的音樂中消失了(實際上從 2009 年的《橘子與蘋果》Lisa Djaati 就已沒有正式發表過雷鬼曲風的新作),不如説 Lisa Djaati 創作當中的自由靈魂已經不需要以雷鬼曲風這種象徵表達,而已能以更内化、更“天人合一”的方式展現了;音樂中的“靈性”既是表徵也是結果。
《漣漪效應》當中的歌曲,不乏在進入台灣音樂產業後各個時期的作品,以及寫給其他歌手被退回的作品。可以想象〈存在〉與〈盆栽〉若在早期製作,或許會被編成雷鬼曲風的模樣;但《漣漪效應》這本自述音樂上的筆觸與用詞,無疑是 Lisa Djaati 以當下狀態做出的選擇。若把一本進行式自述的最後篇章視為當下的自己,那最終曲〈不早不晚〉語氣上的平緩與沉穩,確實與整張專輯的“靈性”不謀而合。Lisa Djaati 并未刻意讓專輯更能被大衆理解而精心安排一種一線式的敘事,也未爲了喚起歌迷的印象而安排幾首雷鬼風格的歌曲。也或許因爲她是太誠實的創作者,那些被別人退回的創作最後還是回到了自己手上。
雖然這個時代的音樂產業愛拿“分衆”、“個性化”當作主題或推托,實際上世界與資訊扁平化對流行音樂的結果,是各種表象化的挪用與趨於一致的模糊臉譜與用語。不論是否《漣漪效應》是創作者心中最理想的模樣,能遇見像這樣一件讓創作者的獨特藝術人格揮灑畢露的作品,對創作者或聽者都是幸運、美好的事。
Fresh 指數 Rating:9 /10
推薦Replay曲目:整張。特別推薦〈死火山〉與〈不晚不早〉。
〈最長的冬眠〉 詞:陳昭淵 曲:Lisa Djaati 編曲:Lisa Djaati 製作:Lisa Djaati
〈Pierrot 我的憂傷來自於別人總希望我假裝不是我〉 詞:何欣穗 曲:Lisa Djaati 編曲:James Yao、Kenn C 製作:陶喆
〈想像自由〉 詞:葉永菡 曲:Lisa Djaati、黃晟峰、席歡 編曲:Lisa Djaati、邱宥鈞 製作:Lisa Djaati
〈純粹〉 詞:Lisa Djaati、陳昭淵 曲:Lisa Djaati 編曲:小安 製作:小安
〈存在〉 詞:Lisa Djaati、陳昭淵 曲:Lisa Djaati 編曲:倪子岡 製作:倪子岡
〈大風吹〉 詞:陳昭淵 曲:Lisa Djaati、邱宥鈞 編曲:邱宥鈞 製作:Lisa Djaati 演唱:Miss S. Rain
〈死火山〉 詞:葛大為 曲:Lisa Djaati 編曲:陳君豪 製作:陳君豪
〈盆栽〉 詞:陳昭淵 曲:Lisa Djaati、邱宥鈞 編曲:Lisa Djaati、邱宥鈞 製作:Lisa Djaati
〈怪物的自己〉 詞:陳昭淵 曲:Lisa Djaati、邱宥鈞 編曲:邱宥鈞 製作:Lisa Djaati
〈漫漫〉 詞:Lisa Djaati、陳昭淵 曲:Lisa Djaati 編曲:黃宣銘 製作:黃宣銘 口白:陳昭淵
〈川流不息〉 曲:Lisa Djaati 編曲:Lisa Djaati、黃宣銘 製作:黃宣銘
〈不晚不早〉 詞:Lisa Djaati、陳昭淵 曲:Lisa Djaati 編曲:黃冠豪、甯子達 製作:Lisa Djaati
建議 Skip 曲目:無
雖欠些許火候但豐饒多變且相容
By:洗碗背包婦
漣漪效應,是第一耳不覺得那麼好聽的慢熱現象。漣漪效應,是靈感和靈性碰撞后產生的結果。如此不工整不窠臼的專輯,恐怕需要你多聽多聽幾次,才能體會出那如臨幻境的開闊感和一種介於都市和自然之間的氣質。
專輯雖然不乏畫面感、敘事感的詞作,但更側重於情緒的捕捉、形塑與表達,有如早年民歌般傳統沉靜的表達。值得認可的是節拍里鑲嵌的編曲輕巧又精細,調配一些八零年代的合成器元素令人意猶未盡,氛圍也變得純粹多彩紛呈。但部分作品話題主色過於冷淡,像是為了寫“水”而寫“水”,好似其實驗性風格削弱了文本的本質,因此顯得同質化。後半部分的製作也有些倉促又欠火候,心思反而被桎梏了。
《漣漪效應》有如萬花筒般,照出現實世界的各種切面,豐饒多變卻相容,心情時而靜水流深,偶爾波光粼粼。它不僅讓你沾濕腳尖,還你隨思想漩渦雀躍起舞,在情緒海底暢快呼吸。
Fresh 指數 Rating:7.5 /10
推薦 Replay:-
建議 Ski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