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bums Fresh 四對耳朵的試聽室 Fresh 中文鲜货色 reviews

四對耳朵的試聽室(第三季):黃嬉皮《嬉元》

四對耳朵的試聽室Season 3 - 選擇季。成員每期選擇一張自己較喜歡或是較有話說的作品書寫。第三期二選一:熊仔《PRO》/ 黃嬉皮《嬉元》/ MC Hotdog《姚中二》

發行 Label:獨立發行

約翰貝爾給你的量子糾纏愛情等式就在嬉元前

By:1319

行前通知:若你還沒聽《嬉元》又想讀這篇的話,不要再讀了。

先去聽,再讀~

因為有些精神層面的創新與挑釁,一旦我這種什麽都要量化理性化的惡心評論家寫過後,就不好玩了;一些未成形的奇花異果一旦被指認就不神秘了,那種殘酷簡直和見光死沒啥兩樣!很遺憾我推薦這些作品時,必須做這件臭惡的事,沒辦法的兩難!所以先去聽,覺得好聽難聽都是你的感受,你自己先定論。要讀再來讀吧…

看看這個世界:植物有植物的樣子、蘑菇也長得像蘑菇,哺乳類不生蛋、鳥生蛋蛋再生鳥、魚兒水中游。科學的推展不斷為所有問題解惑,幾千年下來已建立一套物理系統,從一介平民看來,身邊萬物有種已知的理所當然。固然有些哺乳類會生蛋,有些看起來像魚的東西實際上不是魚,目光所及之處更有一堆肉眼看不到的微生物,但感覺上所有的規律已定,短期内不會有啥質變。

看看這個規律無奇的世界,看著看著慢慢也感到無聊了,就連科幻小説漸漸也失去了魔幻力量。有些人對於恐龍以及深海生物如此着迷,大概也想探索,已知的邊界之外還有什麽新異種、新刺激?甚至可以的話,回到十幾憶年前往原生漿液踢一脚或拉一坨屎,看能不能改變生物原理,然後從生物原理的質變發展出什麽怪誕的東西?

流行音樂時常也是這種感覺:幾萬年發展出各種音樂與曲風系統,加上串流和網路資源的普及,一切未失傳的幾乎攤在眼前,往後看取之不盡,往前看卻感覺無戲可看?一邊是對複雜的東西再也沒耐心的大衆,點開短視頻内無數首復誦 90-00 年代流行音樂的極簡再造;另一邊是各種曲風的元素的嫁接或誇飾,然而海鳥和魚做愛理論上應該是場意外(方文山,2005),但實際上通常無意外還是海鳥和魚做愛做出來的拼裝車樣子,最終還是在已知範圍的各種無聊内捲。那現在的刺激在哪?

嘻哈團體黃嬉皮的首張專輯《嬉元》就頗有這種元氣亂竄又極爲挑釁的刺激。

聽黃嬉皮最吸引人的是那饒舌 wordplay 當中,對押韻與 flow 的强烈執念,以及文字素材的精彩拼貼,整體塑造出來的腦洞空間。但同時精神上他們也是反叛、龐克的;那極具手作感與後網路時代意像的影像美學,以及違反所謂專業與主流審美的音樂製作,大概會讓一般習慣聽中文嘻哈的聽衆覺得,有必要這麽難聽/難看嗎?就是跟達達和龐克運動一樣,要與主流審美與產業説聲“幹你娘”惹人反感;甚至可能連“幹你娘”也不屑。

可達達與龐克運動的偉大不僅僅在於反叛和一句粗口,就如John Cage 的〈4’33”〉和 Marcel Duchamp 的“Fountain” 看起來好像你我和隔壁的小屁孩都做得出一樣,啊可是人家做了就偉大了啊。因為你我和隔壁的小屁孩整天就只想在博物館内放個馬桶,但人家就是在那個時代背景下經過理論與思考(或者也只是單純的憤懣)才做了那些事,兩者相乘從此改變了藝術的發展而偉大的。而黃嬉皮那些看似粗糙有充滿惡趣味的製作物,若説他們真的爛,也無法解釋那文字技術性極高、精彩又少人能及的 wordplay 與節奏感。那合理的解釋就是,他們在這個無聊的時代背景之下,刻意或由心選擇了一些方法做事,而這也是他們可能的偉大。

《嬉元》聽起來亂無章法,但其實它是一張徹底 to the roots 的作品;To the roots 在於它回歸到嘻哈音樂的幾個核心元素。但同時黃嬉皮不搞風格潔癖,去一等一規律化的去重製早期嘻哈的那些東西,而是對這些核心元素注加著自己的理解(無論是源自於生活背景或在地文化),去做一些看起來很飛、很突兀、很不一般嘻哈,但實際上也很嘻哈的東西。那成品既有歷史觀,卻又後現代,可以將之視為 meta-嘻哈,甚至是超譯嘻哈。

當中的饒舌音樂,最核心的部分即是文字的内容、音韻上的 flow 以及表現/表演上的 delivery。當中的規律,黃嬉皮在作品中有所基本的遵守,卻同時也把他們玩到了極緻。當中〈黃財神〉是個示範等級的作品,無論是紅粉鍊人 PiNkChAiN (“Dollar sign…”部分)各種聲母與“ㄞ”韻母結合成極具推動力的律動感、忐忑集 TenderG (“我清空了屁事…”部分)瘋狂的“ㄧㄭ”押韻、或是篇幅較短但在整首歌曲中試遍了各種 emo rap delivery 的益生菌 St.G(“12345,HUNNID 就到手…”、“Make it rain for my fam…”、“Hold up…”部分),都是此文字與節奏技術性極緻的展示。

即便是文字内容也被黃嬉皮徹底玩轉。嘻哈音樂常見的各種題材,包括金錢、性愛、幫派、毒品,都被寫進了〈黃財神〉中,但内容又很非一般:“前錢後hoe,錢錢疊得他媽厚厚”、“黃嬉 holy brand,U dumba$$ boy 搜刮標籤;St.G撿到槍不 bang,只說 dat shit lame”、“我們妹最美,你 maturbat,我們 renegade,你fade away;我們 make it rain,你跪著接,我們 escalate,全員 levitate massacre”。那些很傳統的符號,被他們統統糅合在一種維度内,然後通過仿若意識流的方式傾吐而出。結果是表象内容之外又似是有表面維度外的内容與觀感,一個符號同時承載著多種意思(“前錢後 hoe”過了三年還是覺得真他媽的神)。簡直就是夏宇 on steroids!

這種對嘻哈音樂的拆解超譯也體現在《嬉元》的製作風格上。《嬉元》的音樂風格相當豐富,一開頭就給你幾首 neo-soul 和 R&B 的歌曲,但每首歌曲最後都會往令人始料未及(i.e. 難聽,難理解)的方向走,例如〈命一條〉惡搞的 pitch/time-shift manipulation、〈時間 404〉的混亂 samples 拼貼、〈冷調的咖啡離開了悲墊〉誇張的 R&B autotune vocals、還有〈黃嬉脾氣〉有完沒完 15 分鐘的 cypher,等等。

但是,嘻哈音樂最基本的東西是什麽?就是取樣,轉盤,饒舌。以上那些怪異的作風實際上也是這些根本元素被超譯的體現,而非亂搞。〈時間 404〉本質上就是在一堆取樣拼貼上進行説唱,爲什麽拼貼上進行説唱要有拼貼上進行説唱的樣子,你能説那不是定義上的嘻哈音樂嗎?〈命一條〉的 pitch/time-shift manipulation,對我來説就是轉盤技術的後網路時代詮釋;記得當年從鉛字和照相排版過度到軟件排版,各種放飛得神似現代長輩圖的設計嗎?Post-internet graphics 就是在用現代的視角與科技重新詮釋網路起源時代的 net.art,而〈命一條〉就是錄音軟體之於轉盤的 post-internet 詮釋。Cypher 這種東西就是讓嘻哈群體的成員輪流自我表達,十幾人參與的〈黃嬉脾氣〉拉到 15 分鐘有何不可?沒講完拉到一個小時也沒違反 cypher 的定義和精神啊。

在嘻哈以外,團體名稱中的“嬉皮”(雖然官方説法是“黃嬉皮”之名源自於美國 Kendrick Lamar、Jay Rock 等的組織“Black Hippy”)也意指著音樂視覺當中的迷幻風格。然而,與黃嬉皮“超譯”嘻哈的手法相同的,他們并未恪守傳統上“迷幻”的定義與認知。他們呈現的視覺風格,不是認知中的 psychedelic art,甚至不是新時代的 acid graphics,而是藉著 screenfull net.art 風格,呈現出另一種網路時代的“迷幻”視覺。

這種脈絡之外的詮釋其實也無可厚非,本質上迷幻的意象是原由用藥對於感官與感知的影響;有誰可以保證,不同時空與文化背景之下的迷幻藥體驗,一定和 1960 年代的嬉皮是相同的,而必須產生同樣的視覺和音樂作品?2000 年後資訊爆炸、跳躍性思想的青年,難道就不能有自己獨特的迷幻藥體驗,產出屬於自己成長與文化脈絡的迷幻文化作品嗎?

抱歉我無意參與什麽是迷幻搖滾的討論,你們看 acid graphics 和 psychedelic art 都已經是不同的東西了。在我看來,黃嬉皮一代生長于網路環境的青年的創新,不僅在試圖定義屬於他們成長文化的嘻哈,也在提出一個新時代的迷幻感官想象:他們顔色鮮亮、排版繁雜的 net.art 視覺風格可以是他們的迷幻體驗;〈命一條〉誇張的時速扭曲、〈時間 404〉取樣的層層曡曡層曡曡等等,亦是他們新時代迷幻嘻哈音樂的各種提案。

在評論一件作品時當然有過猶不及的講法,《嬉元》對嘻哈和迷幻風格的詮釋,確實是有很多做得“過分”的地方,但是否“不及”還可額外評論。例如左小祖咒常用極爲扭曲和難聽的唱腔去演繹歌曲,也不妨他被贊譽為偉大的音樂人。這就得看看作品的精神層面了。

就看看這個無聊的世界,除了植物是植物、蘑菇是蘑菇外,嘻哈也是嘻哈,尤其是中文嘻哈,比嘻哈還要中文嘻哈。嘻哈不是華人原生的產物,所以要做時大家也是異口同聲的說,要遵循根源、經典、脈絡。可一方面,有些曲風潔癖過度注重當中黑人音樂的根源性,結果把開枝散葉的可能掐死了;另一方面,有些“遵循前人”實際上是只是對別人剛發的片子依樣畫葫蘆,啊西方無論寫作或製作一定都比較好爲何要聽這些複製品?

“華人/中文“嘻哈/饒舌最後一次的突破是何時?對我來説是 2001 年周杰倫的《范特西》:在庾澄慶、The Party、羅百吉等前輩的諸多嘗試后,終於透過模糊聲母的發音,終於為中文發音顆粒化的音韻和饒舌順暢的 flow 這兩個本質相衝的東西找,到順利融合的點,亦順利將饒舌推向了廣大華人聽衆;之後有多少周杰倫歌迷順藤摸瓜栽入嘻哈音樂的世界,至今仍有多少人順著周杰倫的模式融合饒舌與中文流行樂,便可得知其影響力。往後的間中,亦有參劈、蛋堡、小老虎、熊仔等人不斷開拓中文 wordplay 的邊界與字正腔圓饒舌的方法。而當下黃嬉皮的作品,在我看來也可能是華人/中文嘻哈音樂的另一大突破。

黃嬉皮對我來説像是嘻哈界的濁水溪公社,共同點在於他們的原生性。怎麽説?濁水溪公社發表作品的時候,punk rock/garage punk 已經出現了十幾年,已自成一條明確的脈絡亦有公認的經典作品;但濁水溪公社并沒把這些公式整套拿來,這麽做就遜了。反之他們僅截取了其流派精神與表徵,并藉此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於是他們既有〈問題社會〉、〈卡通手槍〉等標準的龐克歌曲,卻也有〈男性尊嚴攻防戰〉、〈浪女回頭〉等很在地化、個性化的作品;這就是他們製造的“原生龐克”,儘管不符合曲風潔癖對龐克曲風的條件,但在反叛主流與平民意識的精神與思想上絕對龐克,也因此稱得上是龐克作品。

黃嬉皮的作品不就是如此嗎?他們將嘻哈音樂拆解之其中的精神與表徵,再依據他們身在這個 post-internet 時代以及這個土地的各種文化與理解進行詮釋再製,包括對街舞和噴漆的重新詮釋(這個可參考〈黃嬉脾氣〉的 MV),從而做出了屬於他們的一套“原生嘻哈”:那原生性不在於南管/北管或政治理念的表徵,而是在更本質上的,在他們所屬土地的日常生活方式的一種照映與渲染;你不會在國外,甚至不會再嘻哈的原產地找到向他們這樣的視覺與音樂美學,找到她們這樣的符號運用,這件事便有突破,有獨特性,有意思。

台灣獨立音樂圈之前不就盛行量子糾纏姻緣論嗎,這就像是拿量子糾纏姻緣論穿越時空去貝爾寫理論的時代搗亂,看起來很荒謬,但不去做實證研究,怎麽知道它真的不存在?黃嬉皮的《嬉元》,實踐做出來就是了!許多唱片企宣都愛拿“音樂實驗性”來貼金,抱歉《嬉元》這才這正算得上實驗性,因為它循著一套有意或無意、卻可以觀察的論法去做了一些開拓邊界的東西,儘管有時候它真的不好聽。

而當把嘻哈音樂再進一步擴大到嘻哈文化層面時,也可以發現黃嬉皮的社團式理念,也是嘻哈文化核心精神的實踐:以行樂與創作取代群體之間的衝突與暴力,由節奏與舞動實踐行樂與創作,最後發展出嘻哈四大元素。當中團結與和平的理念又與嬉皮文化相仿。最初接觸黃嬉皮的作品時,他們仍是三個人的組合,但如今他們已擴大至 21 個人的“社團”形態。在這個大多數人都聚焦在某種死定的審美與想法時,有群人不顧甚至是反叛這些繁文縟節去做自己喜歡做、想要做、覺得應該做的事,借著自己手上的資源以及想法行樂,又邀請有相同理念的人參與和樂融融,這不就是嘻哈文化發源的其中精神嗎?這點上黃嬉皮比濁水溪公社還更像是“公社”。

濁水溪公社解散的那個時陣,一堆歌迷鬼哭狼嚎。這些歌迷為什麽覺得可惜?不知道這些歌迷當中,有多少人經歷過看濁水溪公社現場會被天來飛物砸傷的年代,但濁水溪公社的時代告一段落,一轉身,卻沒發現其實黃嬉皮就在這個時代。實際上有些人喜歡的還是理想化、傳奇化的濁水溪公社,實際上很多人還是怕被砸傷。黃嬉皮專場的文宣有句寫的極好,“樹上是酸,地上是爛,把握機會接住空中的我們呱”。當下是否是最好的狀態、往後會往上飛抑或落回凡間,不好説;但當下的熾燙朝氣、生猛反叛,是否能夠直視且願意接住?還是真的以為人生就這樣瞭,瓶頸的心拒絕再有浪潮?

這個後現代主義時代就是千種理論萬人各表,偏偏排行榜顯示的共識是最無聊的東西,好壞難辨,靈光乍現如糞土,落入馬桶被澆熄然後衝走;網路時代自我審查全民監督,未萌芽的奇花已事先被 AI 認作是無用雜草連根拔起,雞雞最好藏起來,一露頭就給你封帳號。寫了那麽多黃嬉皮的偉大,但也沒把握他們在這樣的時代真的能偉大。各自努力吧!聽衆也努力!若以上的理性勸説和靈魂拷問都無法令你動容,那黔驢技窮只好來賣藥了!

陳珊妮「調教X教條」演唱會的賣點之一就是與文化圈交流,黃嬉皮的《嬉元》也有超展開的文化交融!而且是即時,隨時!往原生漿液里拉屎還得等幾億年才能看到結果,但要聽濁水溪公社唱 neo-soul、夏宇寫饒舌、John Cage 顛覆嘻哈、1960 年代嬉皮士拿黑人節奏音樂與搖滾對調、DJ Kool Herc、Afrika Bambaataa 等嘻哈始祖穿越時空遷戶台灣發啓嘻哈,現在就可以點開串流從黃嬉皮的《嬉元》聽到!Right now!物超所值!

Fresh 指數 Rating:9 /10

推薦Replay:要嘛整張聼,這樣的作品就是求個認知和精神層次的共鳴;要嘛整張不要聽,反正覺得難聽的話第二首後大概也不會聼下去了。入門推薦〈黃財神〉。

由於網上找不到所有歌曲的製作名單,所以製作名單這回暫時缺席,請見諒~

建議 Skip:覺得難聽到不想聽整張就是整張 skip 了 lol

媽的多嬉元宇宙

By:老黃瓜

因為1319已經寫了好幾千個字,為了避免進一步的文字轟炸,我就只寫那些1319沒有提到的點。

坦白說,我其實不知道黃嬉皮在《嬉元》究竟唱了什麼。理論上,文字內容在聆聽嘻哈專輯時佔據相當重要的部分,但或許最嘻哈的事就是作出一張即使你完全沒在鳥歌詞說了什麼唱了什麼,作品靠著音樂元素拼貼以及當中的flow和聲韻玩出可以一直維持耳朵聆聽專注力的成果,這就已經是很屌的大開拓。

實話是,這幾年確實還有好多在rap的新晉歌手和團體,但絕大部分的wordplay也都離精湛有距離,內容主題也沒有什麼太能引起廣泛共鳴或是獨特得很有意思的,回歸音樂制作還有beat的部分,亦找不到能hold住耳朵的重點,因此很多時候都會聽到放空。大概除了新加坡的BGourd能大肆打破這個僵局,能不僅打破還升華到驚喜連連的,這十年來or maybe二十年絕對是黃嬉皮,而且是空前希望不是絕後。

極致是,像〈鄧不利多傳〉歌唱部分相當之難聽到會想笑出來,但是在「媽的多嬉元宇宙」中,這一切都是如此合理以致唱得好還會顯得莫名其妙。

反正,《嬉元》首次讓我感悟,當嘻哈音樂去詞後都好聽,那就是真好聽。盡管我知道很多人不見得能買單。

Fresh 指數 Rating:9 /10

推薦Replay:All Or Nothing

建議 Skip :All Or Nothing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