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對耳朵的試聽室至今已完成20張。第21期也是單元的完結篇。每週選哪一張來寫,雖然open for suggestions,但最終老黃瓜(就老編本人)做最後決定和排程。背後考量包括有否切入點、表演者profile與讀者連結度、書寫難度(有些專輯好但下手寫實在會搞死自己)等等。
這一期「四對耳朵」大家稍微放飛自我,各自想寫誰就寫誰,只需要符合三條件:第15屆FMA-eligible(太多細節但跟14屆標準一樣)、至少是兩首歌的EP,還有會給出7.5分或以上的作品。如果你好奇為何是A1,因為在新加坡考劍橋O水準75分或以上就是A1等級。
第二季將在12月2日登場。

1319的A1作品: Serrini《Gwendolyn》
發行 Label:Rinaland International Productions Ltd
製作 Production Unit:Jengs Bunka
製作人 Producer:Yeung Tung(1、2、3、4、5、6、7、10);Serrini(1);Hirsk(8);Goro(9)
港式黑樂的回光返照
先前在王彙筑的樂評提到製作人 Everydaze 之所以細心,是因爲他不僅僅依賴 Ableton Live 與 Maschine 等 loop/sample-based sequencer 做出所有音樂,而對於真實樂器的演奏與錄製也有所追求。那麽,單單用 Ableton Live 與 Maschine 的音樂人就不細心了嗎?不盡然,重點是音樂人如何使用工具;最根本該深究的,是音樂人創作了什麽。畢竟技術大多時的意義是將創作具象化,脫離創作與想法的技術展示沒太大意義,除非是有理論根據的實驗音樂,或是技術高超的音樂人共同演奏的 fusion 音樂,在那狹隘的範疇下技術的展現本身即是創作。
說遠了。是否有做得不錯的 loop-based production?Serrini 的《Gwendolyn》即是。
最先抓耳的是《Gwendolyn》編曲中的聲音設計,開場〈燎原〉厚實又陰沉的 pad synth,加上神來之筆的黑膠炒豆音運用,簡扼卻十足有效的做出了風火交織的灰暗低壓畫面感;之後, pad synth 與低頻厚度的不斷遞減,以及 Serrini 聲音的切片式處理,不僅製造聽覺上的流動感,也將聽覺導引向緊接著的曲目〈網路安全隱患〉。
下來的〈網路安全隱患〉、〈越愛越惹禍〉以快節奏舞曲風格,立刻扭轉《Gwendolyn》的音樂方向,帶有真戲上演的快感,但聼感上也并未做到全然明亮。當中,前者接近 future garage 的暗系合成器 pad 與低沉 bass,後者在人聲與 funk guitar 效果處理下帶出的“鐵質”聼感,給予這些歌曲躁動又冷冽的性格,十足貼近歌詞中的數位化情景。再回到〈燎原〉聼感上的鋪陳,開頭這三曲的編排,不僅僅是快與慢的變化,更透過音色與聼感上的變化,結合文字透露出現實與虛擬之間的情境轉化。
作爲 sound design 的一環,Serrini 的演唱也有足夠的發揮。例如帶有 disco 與 synthpop 元素的〈I’m Fine, Thx〉,很容易被時下的歌手詮釋成爲充滿 vibes 的復古 indie-pop,但 Serrini 以大鳴大放的方式演唱,立刻把歌曲的方向定義為沿襲著林憶蓮、劉美君脈絡的1980s 港式黑樂,透過語言之外的音樂共同記憶定下作品的“發源地”。上述這些東西,皆能通過簡單卻有效的 sound design 完成了。無論是在聼感上或者是象徵符號上。所以作品的好壞,從來不僅僅是選擇用了 loop-based production 或者是錄了幾百條音軌來決定,最終還是回到作品創作的發想與思路,以及將其具象化的過程與審美選擇。
説到創作,就不得不提及詞曲創作。一般來説 loop-based production 最大的限制,是難以做出編排縝密複雜或者是即興表達的和弦走向(使用預錄的 samples 更是如此)。直覺上這會給 songwriting 帶來限制,也的確時下中文黑人音樂潮中,不乏一堆缺乏造詣的意識流派、旋律性刻板薄弱的寫作。但這是製作方式的問題嗎? Serrini 的《Gwendolyn》告訴我們不全然是。
《Gwendolyn》當中盡是一堆簡單且重複,可以説是套路的和弦走向,甚至因其製作手法,和弦走向的格式上比起 1980s 的 disco 與 pop 更局限、更刻板。盡管如此, Serrini 與專輯製作人 Yeung Tung 仍得以寫出了不少出彩的 pop 旋律。〈網路安全隱患〉、〈越愛越惹禍〉、〈I’m Fine, Thx〉皆是向 1980 年代末香港黑樂的回望,hook 與律動有著相當標緻的體現。〈要做更壞的事〉、〈長期浪漫〉、〈I’d Like a Drink〉脫離現代港K套路的偽古典既視感,寫出了經典港樂中真正牽人心緒的千迴百轉。〈燎原〉與〈繼續玩〉延續這 Serrini 前作中著重氛圍的意識流寫作,並有編曲中不錯的 sound design 爲之烘托。
固然,對於現代港 K 的批評,也可以用在《Gwendolyn》身上:它僅是針對港樂光輝時代的一隅進行複製。至少成品是不失禮的,在保留所有港式黑樂舞曲在審美上的標志之外,也因應專輯内容的表達做出了適當的更動(〈越愛越惹禍〉失真的 funk guitar)與現代化(〈網路安全隱患〉的厚重 sub bass),而且所有歌曲皆爲原創,要記得當代的港式黑樂舞曲大多都是翻唱曲、remix 曲。至於,這般的複製有何意義?面對現在的情景,爲何 Serrini 不做多點類似《邪童謠》符合時代氛圍的作品,而做出一張几乎是 pop 到徹底的作品?這兩題可以一并回答。
〈燎原〉、〈網路安全隱患〉、〈越愛越惹禍〉聽覺上虛實交織的開端給予了引導,《Gwendolyn》中看似妖艷的文字中不時蠢蠢欲碰的潛臺詞亦是暗示。行樂是逾矩,逾矩亦是行樂,何況不知未來孰好孰坏,更要及時行樂;可以説《Gwendolyn》是其多樣異類精神的亮麗體現,即使是外在風格的轉變, Serrini 在創作與詮釋上依舊能夠勝任。而以港式黑樂舞曲作爲符號進行複製,則進一步加深了作品内容的“地域性”,以及今非昔比的“時代性”。當中的 pop 所欲複製重現的“潮”感,并非時下流行音樂人爭相複製榜單流行樂的“流量潮”,而是更早以前各種本源脈絡的音樂風格互相碰撞,如大爆炸形成各種新元素的“新潮”。危險、緊張、充滿未知,也像極了現代。
P.S. Mix 和 Mastering 不大好,某程度上也是辜負了這張的 sound design。是説 indie 製作,或是 vintage 意向的成音製作,也應該避免頻率打撞導致聽覺含糊、曲目間 stereo image 寬窄飄忽的情況…
P.S.2 現代中文流行音樂發展幾十年,還是香港音樂人最能詮釋“妖”、“邪”啊…
Fresh 指數 Rating:8/10
推薦Replay曲目:
〈燎原〉 詞:Serrini、Yeung Tung 曲:Serrini、Yeung Tung 編曲:Yeung Tung 製作:Serrini、
〈網路安全隱患〉 詞:Serrini 曲:Serrini、Yeung Tung 編曲:Yeung Tung 製作:Yeung Tung
〈越活越惹禍〉 詞:Serrini 曲:Serrini、Yeung Tung 編曲:Yeung Tung 製作:Yeung Tung
〈離原〉 詞:Serrini 曲:Serrini、Yeung Tung 編曲:Yeung Tung 製作:Yeung Tung
〈要做更壞的事〉 詞:Serrini 曲:Serrini、Him Hui 編曲:Him Hui 製作:Yeung Tung
〈長期浪漫〉 詞:Serrini 曲:Serrini、Hirsk 編曲:Hirsk 製作:Hirsk
〈I’m Fine, Thx〉 詞:Serrini 曲:Goro、Him Hui、Serrini 編曲:Goro、Him Hui 製作:Goro

蛋黃仔的A1作品: 我是機車少女《25》EP
發行 Label:獨立發行
製作人 Producer:凌元耕、胡家誠(配唱)
在尷尬的時候尷尬也許是最恰當的事
「我是機車少女」是一個限定發行五張EP之後就會解散的樂團。《25》是第三張 EP,樂團的旅途剛過一半,成員們二十幾歲的人生也剛過半。不管是音樂還是青春,中點往往是最尷尬,卻也是未來回頭看時,最嚮往最美好的成長階段。
《25》的美好在於它記錄了樂團音樂上明顯的躍進,不管是音色選擇、編制和旋律創作都更加成熟,也有更多可以一再品味的細節,像是 〈Half-full〉後半段抓耳的吉他和〈Average〉值得仔細咀嚼的歌詞。雖然樂團自我定義的風格是實驗 pop,但《25》的歌曲旋律流行度高,都非常貼近大眾,像是〈所有的愛〉和〈愛愛不懂愛〉都有一擊即中的 hook 和容易抓耳的 groove。
而《25》也有它的尷尬和任性,歌詞難以琢磨,選擇不直接攤開想傳達的動機或情感,但這或許也是二十幾歲人們最熟悉自在的溝通方式。
《25》裡的「我是機車少女」,絕對還沒有到最好、最理想的狀態,但所有的尷尬與任性都是樂團音樂和人生階段最真實的紀錄。在一個樂團剛過一半,剛剛好要吸引更多目光的時候認識他們,這樣的時間點再好不過。
Fresh 指數 Rating:7.5/10
推薦Replay曲目:整張順著聽。

洗碗背包婦的A1作品: 胡德夫《最後的獵人》
發行 Label:無非文化
製作 Production Unit:無非文化
製作人 Producer:郭樹楷
在詩與歌中避世,生命厚重又輕盈
被譽為“台灣民歌之父”與“台灣原住民運動先驅”的胡德夫在1970年與好友李雙澤、楊弦等人開啓了台灣校園民歌運動,並以「美麗的稻穗」、「美麗島」等經典歌曲,唱出臺灣最具象徵意義的歌謠。
隔年夏天,胡德夫在國際學舍舉行了一場民謠演唱會,因現場的觀眾對兩首原住民歌曲和僅有的中文歌曲報以熱烈的迴響而受到極大的震撼並開始尋思:“什麼才是觀眾真正喜歡聽的歌?”“什麼才是我們應該唱的歌?“在他眼裡,民歌的精神就是化解不被理解的尷尬,用詞曲歌聲,把他熟悉的時代講出來,為民主、為台灣、為受苦的人以及為自己的族群發聲。於是,他們仨人在身體力行之下,寫自己的歌、唱自己的歌。藉由餐廳演唱與口耳相傳,台灣校園民歌運動的時代,正式啟動。
就算中文樂壇在時代的巨輪底下不斷的演進,他從未放棄或變換當初創作的使命。偏偏20歲就已經走上舞台的他,卻直到55歲那年,才發行了人生的首張專輯《匆匆》,他那傳統而有深度的音樂內涵就此獲得了更多知音的聆賞和肯定,在樂壇擁有絕對的地位。但他對台灣文化的貢獻遠不只這些。回顧他參加過的社會運動,以及為原住民部落爭取過的權益,這般執著至今日在新專輯《最後的獵人》中依然鮮明可見。
讀到這裡,你的頭腦是否閃過跳過這則樂評的念頭呢?畢竟要不是胡德夫的緣故,你會抱著試聽的意念,甚至是調整自己的審美標準去接受這張新專輯嗎?我覺得要學會欣賞如此一張專輯,和閱歷、審美、心境以及聽音樂的方式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學會以耐心去體會那自小在山谷中敞懷高唱所逐漸熏陶出來的情懷和那種民歌精神的傳承,不切歌、順著音樂的進程,陪著歌手走完一段他歌唱事業裡最完整的音樂歷程,何嘗不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
是的,《最後的獵人》可以說是胡德夫自我尋根的專輯。遊走於國語、排灣語、卑南語、布農語、塞德克語之間,通過九首以詩入歌的創作心曲,詩人跨越千年時空相遇。依托東西民間素材,胡德夫在七十一歲的古稀之年敬愛母親、親人、和摯友,再將維度拉闊至生命、故鄉和大地。專輯裡一部分的創作靈感取自之前參加的綜藝節目《經典詠流傳》。除了在節目中亮相過的〈回鄉偶書(牛背上的小孩)〉、〈來甦秋思〉之外,還有為孟郊的五言詩〈遊子吟〉譜上新旋律的同名歌曲。另外,〈丹尼男孩〉和〈送別〉雖說是首翻唱,但其表達思路的形式也是雷同的表現。
專輯裡盡是胡先生音樂里常見的情感和文化脈絡。同名主打傳遞生命最深沉情緒與力量,當森林消失、原野不復見時,部族傳承的英雄因技能無用武之地而迷惘,這處境呼應了他對民歌未來的擔憂,總覺得聽者對民歌,對他原住民的音樂脈絡理解有偏差,歌聲裡的真摯情感叫人印象深刻。唯一一首英語歌〈丹尼男孩〉最初是流傳於愛爾蘭的一首古老民歌〈向庫庫列英告別Londonderry Air〉,講述著一場鄉野間的等待。胡德夫蒼勁有力的歌喉搭配喃喃細語的弦樂讓歌曲滿是他獨特的味道和時光的印跡。而對於這首抒發當時孩子外徵戰場父母們的憂心與掛念的作品,胡德夫隨性的歌唱在輕盈的布魯斯韻律陪襯下,有滄桑、有傷感,更有愛。
胡德夫創作的中英文新詩〈來甦秋思(新詩版)〉結合排灣族代代相傳的古謠〈來甦〉的旋律呈現出不同風貌的〈來甦秋思〉,小編聽了胡德夫誠懇的英語道白,腦海裡浮現出一幅深沉卻唯美的畫面。另一個版本的〈來甦秋思〉則把元代四大家之一馬致遠的《天淨沙秋思》與〈來甦〉結合。大提琴手羅翡翠與胡德夫彈奏的史坦威鋼琴的精彩對話,直擊靈魂,讓這首經典古韻多了澹澹的傷感。重新演繹的〈牛背上的小孩〉因多了歲月的洗禮,顯得沉穩不少。以賀知章久客異鄉、緬懷故里的經典感懷詩《回鄉偶書》連接為了紀念童年歡樂時光寫成的〈牛背上的小孩〉,豪無違和感。再次聽到這首歌時,心內不禁會問:當年離家的年輕人,回鄉是否能夠遇到當年的自己?
兩年多前因一趟走訪江蘇溧陽的旅程,得知家喻戶曉的五言詩《遊子吟》為孟郊在溧陽任職時思念母親而作,讓同為在外遊子的胡德夫感同身受,於是為這首經典詩作《遊子吟》譜曲,紀念溧陽也懷念母親。金曲大師陳主惠則跨刀參與弦樂編曲演奏,大提琴與鋼琴的對話,完整了胡德夫對母親的思念之情,歌手蕩氣迴腸的演唱直抵人心。弘一大師李叔同的詩作《送別》雖在中國傳頌至今,小編卻是在這幾年才懂得深刻體會的一首驪歌。也許是漸漸學會了告別的人生課題,每一次聽到這首歌就感慨萬千。胡德夫用一貫的隨機節奏,紮實的人聲與靜謐的鋼琴彈奏在歲月裡翻騰交融,唱出了時代趕路人來不及道別的那種惋惜。在胡德夫的詮釋下,「送別」多了一份奇特的意蘊。
以〈泰雅加油〉做收場再貼切不過了。因參與了921大地震山脈災區的救災,感受到了災民的無助與悲傷而創作的這首歌曲,未曾收錄在任何實體專輯裡。由於受創最深的南投災區分別為泰雅族人、布農族人、還有清流部落的賽德克族居多數,因此胡德夫特別將布農語和賽德克語元素融入歌曲中。這是專輯最為明亮的一首作品,也給了專輯一個光明的出口。
比起前幾張專輯,《最後的獵人》在色調上要更為平和,而他的創作卻始終保留了茁壯的人文情趣,為歌曲賦予更廣袤的內涵,故事更加生動,情緒也更加飽滿,演唱狀態更勝於往年。每首歌中不同樂器的使用初聽會讓人覺得並不流暢,但那編曲實在太細膩了,脫胎於質樸的人文與土地而顯得格外動聽。胡德夫的歌聲隨著年齡的增長如而更沉著、渾厚且優雅,搭上近七十年的閱歷使得每首歌都充滿了他對人生的感悟,美好得讓人感動。
台灣詩人鍾喬曾形容胡德夫為“原住民最美麗的稻穗”,他的歌聲召喚我們失去的山林河川,遺忘的海與天空,是歲月的饋贈。 《最後的獵人》或許會在某些段落讓你覺得老氣橫秋且滿目瘡痍、沉重且難以自拔,但這些都在凸顯著歌者經歷世事沉浮後依然不滅的希望和篤定。在這個喧囂的時代,在或溫和或劇烈的時代曲裡,還能聽到他唱誦生生不息的情感生命力,實在是萬分榮幸,值得感恩。胡德夫直到現在,都具有令人靈動的爆發力!
Fresh 指數 Rating:7.5 /10
推薦Replay曲目:建議整張順序聽。
〈丹尼男孩〉 詞:Frederic Weatherly 曲:愛爾蘭民謠 編曲:胡德夫、彭家熙 製作:郭樹楷
〈來甦秋思(新詩版)〉 詞:胡德夫、排灣古謠 曲:排灣古謠、胡德夫 編曲:胡德夫 製作:郭樹楷
〈最後的獵人〉 詞:胡德夫 曲:胡德夫 編曲:陳主惠 製作:陳主惠
〈遊子吟〉 詞:孟郊 曲:胡德夫 編曲:胡德夫、陳主惠 製作:郭樹楷
〈來甦秋思〉 詞:馬致遠、排灣古謠 曲:排灣古謠、胡德夫 編曲:胡德夫、羅翡翠 製作:郭樹楷
〈回鄉偶書(牛背上的小孩)〉 詞:胡德夫、賀知章 曲:胡德夫 編曲:胡德夫、羅翡翠 製作:郭樹楷
〈送別〉 詞:李叔同 曲:John Pond Ordway 編曲:胡德夫 製作:郭樹楷
〈泰雅加油〉 詞:胡德夫 曲:胡德夫 編曲:胡德夫、彭家熙、石恩明 製作:郭樹楷

老黃瓜的A1作品: lewloh《michigan/missing him》
發行 Label:Where Are The Fruits
製作人 Producer:Baerd, Joshua Evan Lee, Lewis Loh Zhi Hou
遇見HUSH的棋逢敵手
如果我是唱片公司的A&R,聽完lewloh的專輯後會馬上邀歌,即使根本沒有專輯開案。
25歲的lewloh(Lewis Loh)新加坡人,香港出生,剛從Berklee College of Music畢業,2017年就已經發行首張創作專輯。他之前的EP也入圍過第12屆的FMA。
很會寫舒服入耳的folk pop旋律,之前的作品大部分製作都採acoustic為主的形式,小品式的intimate,很好聽但總覺得還少了一些什麼,讓整個作品可以串聯出他完整的模樣,還有在內心更深遠的impact.
第二張專輯《michigan/missinghim》將他生命里第二段與另一位男孩,一開始相愛太快然後遠距離戀愛終究心碎的故事,作為整個專輯的創作動機,乃至每一首歌帶聽者聽他赤裸地呈現這段感情的不同章節與當下獨白。是,就是那麼直白。
這可以是非常可怕的事。很多人即使唱一首自己故事的歌都讓人不太相信,一整張都是稍有不慎就是矯情與自膩,即使相信了也容易顯得格局太小太個人,以及同質性高到個別作品面貌模糊。
lewloh這張專輯幾乎都避開上述的問題。遠距離戀愛這個題材經歷的人不見得多但容易理解與投射,而做得好不好就在於歌曲畫面感夠不夠。聽〈grow together〉開著車將愛人送到他的Michigan,隻字片語的細節和沿途風景的對照,你知道lewloh 有意識地將這段愛情故事送上一張OST.
〈terminal〉的雙關巧妙得真好。遠距離戀愛的人們每每再次相見的航站,卻也預示已有裂痕的兩人情感末期的終點站。
〈summer boy〉就是那短暫四天的相聚,越希望是甜蜜地點燃愛火,越可能變成兩人爭執不斷的衝突與懺悔。
等等等。也不是每個人的赤裸剖白值得聽值得看,懂得怎麼說懂得怎麼創造畫面,更要懂得寫出13首旋律好也配合氛圍的作品,才會相信與投入。
lewloh這個部分延續前作外,這次做得最好的事就是和兩位製作人Baerd和Joshua Evan Lee的火花。lewloh的創作其實跟之前的folk pop風格無異,但這回三人有意識打造出這段感情的心碎小宇宙,不再那麼偏重acoustic,編曲上有更多厚重的處理,讓當中的墜落與質疑和melancholic感更放大,整體聽感層次比前作豐富鮮明許多。
不過,也得說專輯到了最後幾首似乎後勁無力有點渙散,但在整個專輯故事架構下,好像還說得過去。
第一段我說到邀歌的事。lewloh的作品很適合當playlist favourites,而好的情歌在中文樂壇近來愈發難求,有的太俗氣到聽來過時,有的則不易被大眾聽懂,旋律和歌詞寫法越寫越刁鑽曲折(離奇)。尤其在聽lewloh這張專輯時,不時會有「這首歌如果能收在XXX的專輯會很不錯」,會是稱職又有質感的前幾首主打,也可以是專輯中沒打但會被網友歌迷點名的「冷門好歌」。(未提他是否可嘗試跨入中文樂壇因為又涉及更多層面要思考)
lewloh我想起了HUSH. 都是能對自己的性向與對外共處的音樂人,造型風格也有相近的loudness,但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創作中細膩的敏感度和旋律的感染力。你可以說很多同志都有類似特質,但創作感染力的部分這個真的需要sense和天份,而無論任何性向都可遇不可求。
每年都希望遇見至少一個在發光的本地歌手/樂團,那種你很想用力告訴大家的那種。lewloh雖然不算完全新的名字但對許多中文樂壇聽眾依舊是陌生的名字,而這張作品是我認為看見光芒的時刻。
Fresh 指數 Rating:9/10
推薦Replay曲目:
〈grow together〉詞曲:Lewis Loh Zhi Hou, Arielle Ward, Danny Corbo 製作:Baerd, Joshua Evan Lee
〈relative〉詞曲:Lewis Loh Zhi Hou 製作:Baerd
〈terminal〉詞曲:Gabbi Gotts, Lewis Loh Zhi Hou 製作:Baerd, Joshua Evan Lee
〈summer boy〉詞曲:Emilia Ali, Lewis Loh Zhi Hou 製作:Baerd, Joshua Evan Lee
〈matter of fact〉詞曲:Lewis Loh Zhi Hou 製作:Lewis Loh Zhi Hou, Baer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