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艾怡良《偏偏我卻都記得》
發行 Label:環球國際唱片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 Production Unit:天地合娛樂製作有限公司
製作人 Producer:陳建騏; 崔欽翔(7)
配唱製作人 Vocal Producer:崔欽翔(7)
一些景致和一些景致
By:1319
若這個時代有誰能夠接棒 1980-1990 年代的天后盛世,那無疑是艾怡良。説的未必是銷量,而是一種鮮明又變幻莫測的音樂形象。艾怡良出身於選秀節目煙嗓女聲泛濫的時代,最終脫穎而出,她作品的廣度與深度證明時代沒選錯人。首張專輯固然有些生澀(這完全是製作方向的失誤,其實收歌是非常對味的,也有不少好歌,包括初發表創作的〈Metal Girl〉,如今放火搶劫也難再到達這等流行作業的收歌水準),但到了《說》已修正演唱流行曲的水土不服。往後的專輯與單曲皆以不同的音樂面貌見人,甚至首張全創作專輯《垂直活著,水平留戀著。》的歌曲幾乎各自迥異,但艾怡良總能通過演唱與音樂形象串起。想想,這不就是黃鶯鶯、陳淑樺、林憶蓮等當代天后的真功夫嗎?
《偏偏我卻都記得》亦是如此,相較於首張創作專輯的多元化展示,這張專輯親密又微暗的氛圍更顯統一,抒情與節奏的部分一分爲二,即便是節奏音樂的部分也不見一般 pop 的光鮮外放,透過削弱高頻與飽滿中頻來營造閉塞私我的聼感。Urban 類型的曲風或許是《偏偏我卻都記得》的號召,但這其實也不是艾怡良的鮮嘗試,這些已在《大人情歌》蔡旻佑與林揮斌製作的部分有所展示,她亦曾寫過〈怎麼還不愛〉urban pop 到徹底的作品。可見這僅是艾怡良的其中一個面貌,就如許多看來多變的音樂人一樣,其實身懷各種面貌,就待他們要以怎樣的形式展現、開發出來,而聽衆又在何時迎面碰着。
但《偏偏我卻都記得》此回的開發成果不甚理想,相較四張前作(對,包括《如果你愛我》)是模糊的、不深刻的。《偏偏我卻都記得》的最弱點是幾乎沒什麽好歌。或許是有意無意,艾怡良感性又獨特的意識流寫作減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多流行音樂的寫作手段:例如〈貪〉、〈早晚〉的流行音樂格式,例如〈一個禮拜至少有一天是醒著的〉、〈先過完今天吧〉的節奏化 riff。這對應專輯中現代 soul pop 部分的曲風設定是正確的選擇,卻也步入了大多數華人音樂人對節奏與旋律鮮少想象力的盲區,結果是大部分的旋律稀薄若水、 riff 單調平常,無論是同張專輯的 bonus track 〈我這個人〉,或是前張《大人情歌》專輯,皆是此張專輯的照妖鏡。
另一方面,《偏偏我卻都記得》的編曲與製作似乎也無意爲這些創作填補細節,或是遮羞。當中不乏細緻的造景,但這些景致大多時又與歌曲形成兩條僅在表象配合的平行線,無法為彼此避短揚長,互相加分。一方面,面對如〈聰明〉不斷重複、如〈痛感〉過於簡單、或如〈貪〉大量留白的旋律,編曲的部分鮮少透過例如 countermelody 或 call-and-response 去豐富歌曲貧乏的部分。另一方面,面對〈以灰之名〉、〈先過完今天吧〉精彩靈動的旋律或律動段落,編曲卻又賜以單調的和聲與律動作爲拖油瓶。
我想起創作與製作兼優的前作〈Waterfall〉,那種引人入勝的牽動感,逐漸閉合又忽然打開的聆聽層次與震撼。《偏偏我卻都記得》有不少類似的節奏化 riff 創作手法,也不乏細緻的編曲造景,效果卻遠遠不及〈Waterfall〉;除了 bonus track 以外,唯一一首真能比擬的新作是〈我多想變成她〉,因第二段主歌中和聲的變化,而使歌曲有了逐漸深入的敘事感,相較專輯中其他歌曲更爲立體。
艾怡良到底還是在感性地説故事時最爲迷人。從《偏偏我卻都記得》的創作來看,她目前還未 shameless-pop ready,至少在感性私密的創作形象與 shameless-pop 的搶耳鳴放之間,還存在許多個性特質與音樂形式上的磨合空間;而編曲的造景再細緻,也未能做出〈Waterfall〉中的敘事層次,最終落得平淡。這以至於,《偏偏我卻都記得》的“水土不服”感比《如果你愛我》更甚。這生澀不在於艾怡良無法演唱這些歌、無法撐住這個形象(畢竟已有《大人情歌》在前),而是在最根本上,整個創作與製作團隊(包括艾怡良本人)被此回所欲集中展示的自省式夜都會流行面向所難倒了。
Fresh 指數 Rating:5 /10
推薦Replay曲目:
〈我多想變成她〉 詞:艾怡良 曲:艾怡良 編曲:張晁毓 製作:陳建騏
〈偏愛〉 詞:艾怡良、9m88、B.C.W. 曲:艾怡良、9m88、B.C.W.、崔欽翔、王韻筑 編曲:王韻筑 製作:陳建騏、 崔欽翔 共同表演:9m88、B.C.W.
〈我這個人〉 詞:艾怡良 曲:艾怡良 編曲:羅恩妮 製作:陳建騏
建議 Skip 曲目:〈以灰之名〉、〈懷疑論〉、〈先過完今天吧〉、〈早晚〉
我隔著岸遙望那些掏心掏肺
By:蛋黃仔
對我來說,艾怡良近年來的作品都是非常自我私密的,大概聽得懂她想要表達什麼,但要完全進入她的世界還是有一點難度。這樣的距離一方面基於她作詞上隱晦的敘事方式,一方面是我總覺得她的演唱和創作裡存在一層不想讓人太靠近的保護色。
自我和私密是創作者的權力和選擇,《偏偏我卻都記得》也依舊是一張非常個人的作品。我只有在邊看歌詞邊聽專輯的時候才真的比較能理解 〝懺悔〞的概念、各歌曲的連結與排序,以及專輯敘事上所要呈現的完整面貌。從這樣的角度來看,專輯是完整且有意思的,歌曲中的自我告解到寬恕也是我可以有所共鳴的。
但如果回歸音樂和最初單純聆聽的直接感受,《偏偏我卻都記得》留下的印象就沒有那麼深刻,尤其是專輯後半段的曲目。前半段從〈以灰之名〉到〈懷疑論〉旋律至少都有一定的記憶點,而〈貪〉和〈我多想變成她〉也是情感面比較直接,能夠觸動人心的歌曲。但是,後半段 (〈我這個人〉之外) 的歌曲,旋律和編曲上彷彿是想做得容易入耳、貼近流行一點,成果大致上是合格的,卻沒有真的能讓人為之一亮的特點,艾怡良在歌曲中的存在感和她的創作特質也比較不明顯。
沒有的旋律和編曲的加持,再掏心掏肺的文字和概念都容易擦耳而過。《偏偏我卻都記得》的概念和文字背後的情感面或許對於熟悉艾怡良的聽者來說是值得一再細細品味的,但遺憾的是,對於一般聽眾,除了先前推出的主打之外,我想真的會被記得和留下的歌曲應該不多。
Fresh 指數 Rating:6.5 /10
推薦Replay曲目:
〈貪〉 詞:艾怡良 曲:艾怡良 編曲:林逐、吳加恩、陳建騏 製作:陳建騏
〈我這個人〉 詞:艾怡良 曲:艾怡良 編曲:羅恩妮 製作:陳建騏
建議 Skip 曲目:〈早晚〉
偏偏我只記得那幾首
By:洗碗背包婦
“不放過我們的,永遠都是回憶。”
而所有的回憶,都與愛情息息相關。那些愛過的、被愛的、錯過的、愛錯的,都是過程,都不曾被忘記,因為它們始終徘徊在回憶裡,揮舞著自己的情感色彩。那些裹著痛苦、不堪、慚愧、遺憾、偏執等情緒的回憶,開始襲來,不禁會問自己:真的要面對嗎?如何面對?在時間的能量守恆作用下,吞下了愛的貪嗔悔痛,提醒你做過的事,犯過的錯,然後眼巴巴地看著你質問道:該怎麼懺悔?
從《偏偏我卻都記得》的專輯簡介便了解這張專輯的核心:把生命歷程的疙瘩與矛盾經過她細膩的詮釋後,以音樂形式發表,一一從回憶裡告解。透過樂曲與文字,從過往的生命中掙脫,迎接未來的挑戰。艾怡良接受采訪時說過這張專輯將重心擺在“人性”的反思與揭露。故事裡的主角和心情,已經都過去了。但思念是反复的,是一個人在過了自以為很久的日子裡,還緊抓著這些共同記憶不放。而總有一天對方會明白:這就是偏偏喜歡你,偏偏卻“只有我”記得的魔力。
暌違三年,老搭檔陳建騏再度操刀製作。默契十足的兩人在《垂直活著,水平留戀著。 》的灰暗色調中摻入了更多淺白色,跳脫出那致鬱情緒,伴隨身體的律動蒸發掉部分沉重的包袱,留下的仍是她對於生活、情愛與情感精準而細緻的觀察與拿捏。姨娘表示來到此專輯自己對於情感的心態變得很平靜,像是一個找到了出口、看開了糾結的女人用一種釋懷瀟灑的姿態傾訴自己的感受。如果說上一張是她內心最柔軟最感性的一處,這一張該是回歸她本身應有的律動搖擺、隨性灑脫和一點點桀驁不馴的一面。
剖白私己就是她最寶貴的財富,艾怡良一如既往的在十一首作品裡傾注所有的自我。前五首歌唱盡五宗罪 – 壓抑、聰明、貪、自卑、自戀,後半張則學會接受擁抱這些不美好,不論是慶祝失敗,還是放縱一回,在電氣、搖滾、另類R&B的騷動節奏中,試圖再沉溺一次,完成懷疑、告解與懺悔的過程。這一次邀來了風格迥異的藝術家碰撞出更多元的火花,包括呂士軒和BCW或戲謔或狂野的饒舌,爵士女伶9m88如一杯威士忌般的津津有味的客串,還有實力強大的金曲歌王李玖哲與艾怡良的一同較量。
這次專輯更強化了編曲的精良多變,有別於傳統流行編法,節拍分成三種核心元素:搖滾、合成器浪潮以及電子樂,在運用方面側重於氛圍的營造,以其他零碎的元素如嘻哈、trap作為點綴。加入了這些元素讓整體的質感有所提升,層次豐沛精彩。其中,「聰明」安排了故障電子堆疊在工業色彩作為底色的編排上,怪異搭配冰冷的金屬感,大膽創新。隨後滲入在副歌部分的流行音樂模式與讓人捉摸不定的故障電子形成的對比,襯托出姨娘鬆弛有度的人聲演出。如此明智的編排讓人驚艷一瞬且回味無窮。主打歌「貪」配器克制沉穩:前奏電氣處理後的鋼琴有如邁著沉重的步伐在愛里苟延殘喘,背景裡急促的呼吸聲、環境噪音和合成器效果營造出闊大空間感並添加了這貪戀的神性懸疑氛圍。大提琴和吉他把第二段的副歌情緒帶入高潮,意識與反思被和聲喚醒。淋漓盡致的編制讓整首歌曲的貪念主題更顯張揚。作為一首抒情流行曲,「早晚」的編排讓人喜出望外,乍聽之下又華麗又緊湊,人聲與弦樂的結合加上敘事性的旋律完美展示歌手的沉淪放縱與淡然領悟,心裡宛如像香水的後調,意猶未盡。
我能聽出整個團隊的求變心,尤其是嘗試多元化的風格,整體性因少了深沉凝重的末世而顯得四平八穩許多。曲風上的拓展不代表艾怡良拋棄了她的細膩,只是用來包裹它們的殼有所軟化,使得氣氛更明亮,也讓人沒有那麼多負擔。要特別點明專輯裡的那幾首帶有另類R&B元素的優秀作品,如「一個禮拜至少有一天是醒著」和「先過完今天吧」。前者俱時尚感且節奏強烈的R&B曲風,開場的氛圍合成器與充滿都市風味的Afrobeats在副歌部分天衣無縫地銜接House音樂,彷彿在宣示這是自身覺醒的起始。而艾怡良的歌聲保留了靈巧和輕盈,又帶著類似黑人歌姬那股茂密的、熱烈的生命力。呂士軒刻意粗獷的聲音所注入的尖銳氣息瞬間活化整首作品,烘托出那酒醉的歡愉、樂趣以及物理上的清醒與生理上的混沌之間的分割。後者承繼著前首歌的輕鬆曲風,開頭那電氣化處理的貝斯搭上合成器擬化人聲的效果。值得一提的是這首歌的長線條屬於傳統的流行樂曲,在配器方面也是規整的,但歌者的演繹屬實是自由氣質,和聲線則多了一分雷鬼味兒的歡唱。聆聽這兩首歌的心境變得有如海邊的湛藍般奔放。
若要以顏色來描繪《偏偏我卻都記得》的調性,那最能代表深邃濃鬱的非藍色莫屬了。無論是用來掩飾自己的保護色的“警察藍”或像徵慵懶音色的深海藍,這些微廢色調恐怕是專輯唯一明顯的共同點。艾怡良善於創造複雜迂迴的旋律,但這次作曲的能力大不如前,開始機械化,單拿一組順耳的hook拼在一起並不能增強其濃度,因此專輯裡出位的那幾首作品旋律都不是由她單獨完成的。另外,選擇以相同的工整套路應對實驗性的曲風,只會落入與編曲不相稱的尷尬局面。歌詞也有相同的通病,時而晦澀時而直白的讓人乍舌,好似隨筆寫了一堆東西,為了押韻而完成的莫名其妙的產物,少了詞藻堆砌,少了具象、少了一氣呵成、少了直抒胸臆以及深刻內省的金句。整體上讓人覺得是短時間趕工出來的創作,同時也是創作者瓶頸期的產物。
儘管缺少了 《垂直活著,水平留戀著。》 中讓人一聽再聽的雋永時刻,我認為《偏偏我卻都記得》的敘寫方式足以見識艾怡良在音樂路上的成長,與思想層面的成熟,而這次明顯能感覺她放鬆了很多,不再像三年前那樣灰暗,這種變化還挺讓人鼓舞的。靈動偶爾還帶點不被拘束野性的人文感是她的特色之一,也是她最迷人的地方。或許從現在開始,她要唱更多的恣意的歌,並且這份恣意是關於熱情的、關於自我的,同時你依舊能在每一張專輯中找到一些新的驚喜。
Fresh 指數 Rating:7 /10
推薦Replay曲目:
〈聰明〉 詞:艾怡良 曲:艾怡良 編曲:黃少雍 製作:陳建騏
〈貪〉 詞:艾怡良 曲:艾怡良 編曲:林逐、吳加恩、陳建騏 製作:陳建騏
〈我這個人〉 詞:艾怡良 曲:艾怡良 編曲:羅恩妮 製作:陳建騏
〈一個禮拜至少有一天是醒著的〉 詞:艾怡良、呂士軒 曲:艾怡良、呂士軒、吳加恩、劉穎嶸、周顯哲 編曲:Luux (Robokatz Music) 製作:陳建騏 共同表演: 呂士軒
〈先過完今天吧〉 詞:艾怡良 曲:艾怡良、吳加恩、劉穎嶸、周顯哲 編曲:吳加恩、劉穎嶸、周顯哲 製作:陳建騏
〈早晚〉 詞:艾怡良 曲:艾怡良 編曲:徐研培、王希文、吳加恩 製作:陳建騏
建議 Skip 曲目:〈我多想變成她〉
偏偏我不太記得
By:老黃瓜
我認為艾怡良可以是我們這個世代的歐陽菲菲。
我認為 《垂直活著,水平留戀著。》 無疑是艾怡良截至目前的巔峰,將她的每個面向以及觸及群眾的能力極緻化與精緻化。
我認為《偏偏我卻還記得》依舊精緻,但或許可能會讓艾怡良最不安的部分在某個程度上好像真的發生了,就是創作上的出現瓶頸,尤其這一張整體來說的作曲是相當扁平的(除了〈我這個人〉)。扁平到連續十多次不管換了什麼耳機、心境,還是場景聆聽,直覺的感受依舊是編曲製作在支撐歌詞在旁邊幫扶,甚至還有好多人 featuring 一起扛。
我認為這張是艾怡良在找對路子的《說 艾怡良》之後的大低點,尤其對照 《垂直活著,水平留戀著。》 每一首歌都可以激起身體細胞產生各種反應之下,甚至可能是之後不會再更低的谷底。可,你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如果這是艾怡良在《說》之後的谷底,那艾怡良始終強大,因為她的谷底或許仍舊是很多其他人的高峰。
我認為十年後再看這張作品,我應該還是不會太記得起哪些歌。可是我記得也了解,沒有人可以一直不斷產出大家心中的滿分專輯,生命本來就有高有低。
所以我把原本在腦海裡要說的一萬字,偏偏選擇都忘了,只留下這些。
Fresh指數:6.5/10
推薦Replay曲目:
〈貪〉 詞:艾怡良 曲:艾怡良 編曲:林逐、吳加恩、陳建騏 製作:陳建騏
〈我這個人〉 詞:艾怡良 曲:艾怡良 編曲:羅恩妮 製作:陳建騏
〈以灰之名〉 詞:艾怡良、左光平 曲:艾怡良 編曲:魯綱宇 製作:陳建騏
建議 Skip 曲目:重聽〈大人情歌〉後就不覺得這張其他歌有什麼好skip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