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sh 中文鲜货色 reviews

四對耳朵的試聽室(S2)Dbl Bill:elephant DEE《elephant DEE 的 demo Oops!》& 楊士弘《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

怪美的s

他們各有自己的怪與不按牌理出牌,也有自己的美麗(與哀愁)這樣的人設在樂壇不見得容易,怎麼做才算好才算符合期待?

elephant DEE《elephant DEE 的 demo Oops!》

發行 Label:亞神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人 Producer:陳建騏、徐熙娣

楊士弘《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

發行 Label:台灣索尼音樂娛樂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 Production Unit:兩座島有限公司
製作人 Producer:鄭昭元(1、4、7);陳建騏(2、3、6);黃少雍(5)


先從前輩小S的說起⋯⋯

非一般的難聽與非一般的明星

By:老黃瓜

這是一張很難聽的專輯。無論是審美上的好聽難聽的難聽,還是聆聽上簡易度上的聆聽困難。

有些專輯的難聽很純粹。就放10首比俗不可耐還要更俗不可耐,直接套旋律公式和翻白眼歌詞的歌即可。不過審美上的難聽不代表不容易聽的難聽,上述這些歌即使讓你皺眉頭,但你也不得不承認只要不去認真聽,讓歌曲就這樣播過滑過也有何不可。你聽多三遍還會無意識跟著哼唱。

elephant DEE 徐熙娣的這張就不同了。一開始從先釋出的單曲就知道天馬行空的徐熙娣肯定會挑戰我們的聆聽習慣,將各種破壞性不協調元素都放在一首歌內,包括演唱上的不雕琢,立即製造聆聽上的困難,因為它跳出我們理解的模式。

然而聆聽過程上的難聽也同樣不代表作品就一定是審美上的難聽。實驗性音樂作品中脫穎而出的往往就是能讓人找到一種審美觀點去認可它。

那elephant DEE的呢?聆聽單曲拆開來聽,個別單曲都有自己的趣味和WTF moments,在那兩三分鐘的時光,其實是可以被理解出一種只屬於elephant DEE的非常荒謬美感。例如像〈一個人〉和〈九九乘法表〉單曲釋出時,我其實可以個別理解各自的存在。我甚至是真的很期待這個demo專輯。

然而當你把11首都有各自的殘缺美的歌放在一起,而且這些殘缺美的歌幾乎都是殘缺大於美的那種,那就真的太overbearing了,結果就變成有聆聽困難的難聽。簡單來說就是,我們不介意花幾分鐘到10分鐘活在一種WTF moments 而且還蠻樂的,但半個小時一直都在WTF的時候就真的是WTF.

再然而,一般如此WTF的專輯我們最多聽兩遍就算了丟了再見了。可elephant DEE畢竟是小S徐熙娣,她就是這樣的藝人形象,而很多人就是愛這樣不按牌理出牌的她,於是就心甘情願多聽幾遍被一次次WTF,甚至會掏錢收藏這樣的WTF,並視如珍寶。Well,至少這一定是一張特別的專輯,尤其作為她的首張專輯。她的音樂冒犯是公然的,總好過不湯不水打安全牌,因為那個才是對徐熙娣最恐怖的破壞,畢竟沒有人要聽循規蹈矩的徐熙娣。

這就是娛樂圈的真諦啊。

就好像之前說過許光漢專輯收到的歌是不可能在任何其他歌手的專輯會如實收到的,所以根本不存在這個專輯給別人唱比較好的可能。因為不是許光漢就不會有這樣的資源,不是許光漢的性格所牽引出的收歌方向,也同樣不會有這些歌的組合。同樣的,這是一張只有女明星徐熙娣以elephant DEE來做才有可能出版面世,才有能力請來藝術家們打造「歐普斯博物館」的企劃。不是人怪就可以做,你不可能找許純美和法拉利姊來做,她們肯做也沒人肯出錢啟動也沒多少人會買。也不是人紅就合理,這跟張曼玉出唱片的道理和結果論差不多。

這就是明星價值。以及如何安放。

那明星價值在一張專輯扮演多少角色,是否值得一些分數,其實就得看個別情況下這個價值用來完成什麼。坦白說,這麼難聽的專輯如果就只是如此,那其實依舊蠻浪費時間資源的因為娛樂性也沒想像中高,而且也不太知道究竟製作人陳建騏扮演什麼角色,畢竟聽起來都是徐熙娣在家自己弄的。

我認為這個專輯唯一能合理有意義的存在,就是下一張讓真正的音樂製作人上場接手這些demo,看看他們如何一邊保留elephant DEE和小S徐熙娣該有的怪,又如何讓作品能有可以好好見人的生命與模樣。

倘若這是本意,值得鼓掌致敬。反之,則就是所有你想得到的反之。

Fresh指數:真有後續的話,9/10. 反之則3/10.

推薦Replay:都可以。不要整張repeat即可。

建議Skip:都可以。整張skip也可以。但無論如何我還是很愛小S的。

:::

女兒們你們要不要來評評理?

By:上一輪流量王樂評輸掉的蛋黃仔

不好聽的部分就不用多說了吧?不和諧的旋律、扁平的編曲、臥室錄音的粗糙、太過任性的演唱方式等等等。我們大可以把這些不足合理化,包裝成一種毫無修飾的 realness,或是小S神經大條形象的表現,但單看音樂的本質,我不相信有人會真的覺得這張專輯是悅耳的。

當然,也不是所有不悅耳的音樂就是不好的。有些聽了不舒服或很難消化的音樂是想挑戰我們對於藝術審美的現有思維,有明確的意圖,有邏輯性、有前瞻性地做出一些音樂上的創新。但這也不是這張專輯的主旨吧?

反而,《elephant DEE的demo Oops!》的創造出的〝不好聽〞單純就只是出於創作者的任性。這不是寫給我們這些吃瓜聽眾的,是小S寫給自己,寫給家人和朋友的。而音樂也只是一種表達形式的選擇,11首歌更像是11篇在深夜再也忍不住,必須抒發情緒而寫出的部落格文章或是落落長的簡訊,用零碎不管押不押韵的字句,只有自己和身邊的人才看懂的邏輯與幽默,紀錄生活的無厘頭和當下難耐不住的心情。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 〈雙面人〉的寫實犀利的歌詞,每一句都能想像是真實說出口過或是曾出現在夫妻簡訊裡的抱怨,也是專輯裡我們這些吃瓜聽眾最容易就能對號入座的歌詞。

就像看窺探明星生活的實境節目,或是閱讀某明星的隱藏部落格,聽《elephant DEE的demo Oops!》帶來的娛樂性遠遠大於它的藝術或音樂價值。太認真地去欣賞,沒有太大的意義,不好聽是理所當然,因為她根本不是唱給我們聽的。小S的女兒們要不要開一個三對耳朵的試聽室?(老編按:小S的三個女兒在家喊:才不要)

Fresh 指數 Rating:5 /10,如果我是小S的女兒, 10/10(老編按:哪一個女兒?)

推薦Replay:

建議 Skip:

:::

受眾的受驚與受落

By :洗碗背包婦

歡迎光臨elephant DEE的歐普斯博物館,這裡展出的珍奇藝術品跳脫邏輯、不受拘束和世俗的眼光,肯定讓你意想不到。經過與館長陳建騏的整理與篩選下,呈現出的十一首作品都展露了這位聞名國際的藝術家思路中的各種怪奇靈動、奇思詭想的腦內劇場。但作品內核裡的主角和大家在熒幕前熟悉的靈魂人物小S沒多大反差:直白、幽默、搞怪、不經修飾、天馬行空、無厘頭、時而臭屁時而感性。

儘管被譽為台灣主持界一姐,elephant DEE依然堅持對歌唱的熱忱。即便《康熙》落幕後她的曝光率下滑,就算她時不時被網民惡意的侮辱、詆毀,但她那率真毫不偽裝的個性,以及對粉絲、朋友、家人真誠的態度深得人心,因此容易引起了一大批粉絲的擁簇。

縱然她在《elephant DEE的 demo Oops!》裡用了各種誇張、極端的詞匯模糊了焦點,作品單從用一個主婦&女明星的角度來創作並沒濺出多少水花,玩的梗也沒新鮮感,聽到的都是些雞零狗碎,仿佛多年前在第13屆金曲獎上徐老師嬉鬧鬼馬的演出,並沒有把主題延伸至更完整有寓意的理唸。如果説徐熙娣塑造了兩個人格,小S是機智愛搞效果的綜藝人,elephant DEE則是俗辣柔弱的生活歌手,那兩者之間的落差並不明顯。從市場的錨點來分析,這樣一意孤行的保留自己隨性、癲狂的本質倒是鞏固了她長期以來為自己塑造的人設,間接也提振了實體專輯的銷量。

其實,我真的想知道當初陳建騏老師是怎麼説服自己去接手製作這張唱片的。小S在熒幕前的人設完全不按牌理出牌,若要設計出截然不同性格的elephant DEE有如大海撈針般困難。雖然看得出小S是多麼想唱自己的創作和製作出一張完整專輯,但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貧瘠的唱腔、格外空洞的歌手靈魂和荒謬詞曲架構的情況下,任技術多麼高超的製作人也幫不到她,反而可能會被她拉跨。

當然這張唱片還是有些亮點的。開篇歌〈天堂〉用Garage Band編排就讓人刮目相看,聽似突兀的旋律銜接的毫無違和感。可惜elephant DEE有點在效仿脾性相投的閨蜜范曉萱,表現更像是畫虎不成反類犬。主打歌〈一個人〉沒有規律地碎碎唸與洗腦的固定節奏的鼓點相當契合,但她的口氣和演唱方式還是不夠獨特。「爸爸可能比較少在家,不知道你女兒可以得奧斯卡」成了〈雙麵人〉最印象深刻的句子,歌詞儘是瀕臨崩潰的媽媽對女兒們欠揍日常的數落,顛覆了媽媽對女兒溫柔慈愛的刻闆模樣,用發瘋邊緣的心情揭開當爸爸不在家時,孩子的態度和行為有180度的轉變。歌曲用了beatbox和孩子們的笑鬧聲作爲幾個段落的戲劇轉折,可惜歌詞因要押韻而瞎冩地相當彆扭,加上結尾小提琴的一拉一頓,讓編曲突變成那種懸疑探案電影而削弱了那溫馨的感覺。

唯一正正經經的作品就是早前好友Makiyo曾唱過的〈For My Husband〉,此曲証明了以最直白簡單的方式創作、唱歌也可以讓人覺得誠摯且具共鳴感。

那既然這張專輯的音質如此潦草粗糙,為何還是那麼受落?因為歌手設立了一片空間,通過所塑造的藝術人格,讓粉絲藉助這空間能不任由他人擺布和社會的束縛,肆意的扮演想扮演的角色。就像真人秀Rupaul’s Drag Race(魯保羅變裝皇后秀)一樣,即便參賽者的水準參差不齊,也不見得每個人都是八斗之才,經過多番打扮后還是不夠花容月貌,但他們正是那些渴望劍走偏鋒的人最鮮活的代表。

Fresh 指數 Rating:5.5 /10

推薦Replay

〈For My Husband〉 詞:徐熙娣 曲:徐熙娣  編曲:徐熙娣 製作:陳建騏、elephant DEE

〈天堂〉 詞:徐熙娣 曲:徐熙娣  編曲:徐熙娣 製作:陳建騏、elephant DEE

〈雙面人〉 詞:徐熙娣 曲:徐熙娣  編曲:徐熙娣 製作:陳建騏、elephant DEE

建議 Skip:〈渺小〉、〈九九乘法表〉、〈給我一個beat〉

:::

范瑋琪要唱哪一首?

By:1319

這張專輯就赤裸的反映了音樂軟體與音源的平民化普及化,音樂製作的門檻減低,誰都可以自作自樂的當下吧;不是每個人做出來的東西都值得一聽。但徐熙娣作為一個有聲量的人,無論寫作與編曲做得再差勁、唱得走拍走音弄點 accent 就以為可以合理化為爵士即興,自然也會有一堆人出來為她背書、去注意與分析她的表達,也會有公司做企劃與發行。

就別用“demo” 這個概念為專輯解套了,這些歌曲日後是會做成更精緻的錄音室版,或授權給其他歌手錄製嗎(* P.S.)?都已經以正式專輯的篇幅與規格去做企劃與發行了。也別説對於這類作品的標準應該放寬一點,不好的東西無論用多寬容的視角看待仍不會改變它不好的本質。

不過,要説《elephant DEE 的 demo Oops!》符合某種藝術性倒也是説得過去。第一是它做到了“冒犯”,挑戰固有的流行音樂審美引發出兩級評價,可延伸思考現代音樂創作和聆聽的本質是什麽;當然流行音樂儘管不斷流動演變,好歹也發展超過一百年,自有“經典”的標準,這張目前看來是撼動不了什麽。

第二是徐熙娣將她日常生活中想説的話以她選擇的形式表達了出來;比起一般以媽媽經作為選材、經過打磨抛光的作品,必須説《elephant DEE 的 demo Oops!》還是有它生動之處,反説表達層面的尷尬之處也不少。〈雙面人〉銜接到〈九九乘法表〉的段落讓我開始有些聽一張“專輯”的感覺,可惜之後無以為繼。

P.S. 若是《elephant DEE 的 demo Oops!》之後延伸出一個合輯計劃,邀請徐熙娣各路當媽的好友用正規的錄音規格去製作去做正式發表,那… 我服。

Fresh 指數 Rating:3 /10

推薦Replay:

〈For My Husband〉 詞:徐熙娣 曲:徐熙娣  編曲:徐熙娣 製作:陳建騏、徐熙娣

建議 Skip:這張專輯的受衆目標很明確,群衆數量也夠大;若你不是徐熙娣的粉絲就無需花時間聼這張了吧。在當媽的倒是可以聽個樂兒。


輪到可能是看小S節目長大的楊士弘

第二次當偶像我不能失手

By:老黃瓜

A&R重要嗎?這個題目可以吵個八百年都各說各話。但既然有了其存在,那就力求促成效果最大化。《壞米仔》將楊士弘送進金曲獎和FMA的最佳新人獎,音樂性和創作能力多元性是關鍵,但市場效應不夠大也的確是事實。

於是當《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這樣的專輯名稱出來,再搭上好玩又諷刺的高雄巨蛋和台北小巨蛋梗,搞半天是在場館周圍/外圍的東大廳和紅區迴廊。不只是好笑也可以很好哭一下下,直接參與感受近在咫尺卻無法到達的距離和遺憾。演唱會由源遠號牙醫診所冠名贊助,google一下真貼切,診所還真的有個牙醫歌手,網頁寫道:「偶像人氣歌手兼矯正牙科蔡宗倫醫師任院長兼聯盟副總裁。」

好玩啊!再加上節奏時而ok時而不對勁的5集vlog,而從此楊士弘就被送上一條必須百分百緊密貼合執行的企劃,才能讓楊士弘換來第一張專輯未能爭取到的大量市場關注。簡單來說。我(and 應該我們)想聽一張可以楊士弘變成「楊是紅」,通過對的企劃對的歌讓楊士弘翻紅的專輯。

公司選擇讓楊士弘的音樂維持本我模樣,來凸顯企劃中的楊士弘的荒誕。然而,這大概就是整個作戰計畫中最大的bug,即使文案試圖將每一首歌的歌詞意境跟《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連結,但我仍舊會懷疑這些偶像梗企劃是歌曲做完後的after thoughts.

1319有一陣子很常說作品無法自洽,現在輪到我說整套宣傳企劃和音樂有點難自洽。如果你去除整個宣傳企劃然後請路人上串流聽這張專輯,我不認為有多少大眾能感受到為何一張叫《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會收到耳朵聽到的那些歌,因為找不到「當偶像」的痕跡,更感知不到何來的「上手」。

所有專輯內的歌,我都覺得是合理的作品,但跟這樣的專輯命題和連帶的期待,實在不易連結串連。如果說是要藉此諷刺什麼才這麼做,那我也同樣覺得效果有限,因為作品未能先自身引起討論。

其實,關於偶像與生存環境的主題,是個非常好發揮的題材,甚至可以有lasting impact. 不過這類題材的執行度必須思考周全才能發揮效應,只要差一點就會差很多,不小心就變成做作。

如果《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試圖徹徹底底反映一個難以成為偶像的創作歌手,如何以這個為目標「力爭上游」以及公司為了實現這個理想需要如何去做出的可能殘忍的抉擇,那厚度就不同了。倘若有《第二次當偶像我不能失手》,就乾脆還原若是一般主流唱片公司會如何處理對待《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中的那些作品,然後楊士弘就的的確確走上讓自己被包裝成偶像的過程,嘗試各種不同的偶像路線。

除了《如何成為一個奧運選手》可以完全不用做什麼更改,請黃少雍弄個remix之類的,直接再次收進這個假想的part 2,其他的歌曲有的需要修整,有的則是乾脆物歸原主比較好。不是楊士弘沒唱好,而是當一個作品的企劃導向極度明確時,音樂作為企劃一部分就需要跟著調整,因為大眾很可能是從外在企劃先來認識歌手或認定專輯走向。

例如陳建騏作曲的〈偏心〉,完全可想像也是娃娃魏如萱下一張專輯的前幾波主打歌,質感甚好。讓整個企劃最真實血淋淋的方式,就是把這類作品交給其他主人發揮,然後看著那些歌被別人唱紅(沒唱紅還唱壞的話那楊士弘就可以甩頭髮擺個老娘的表情)並拍成vlog記錄下來。乍看好玩或好殘酷,但也好現實好複雜的情緒交錯。

不是說當偶像就沒質感,黃偉晉許光漢都是好例子,而這些好例子除了學不來的樣貌(只能整得來)還有什麼可以借鏡的?好好邀歌尤其一定要有大牌創作人,詞可以自己填但要確保通俗易懂否則請乖乖交給葛大為。

三八的偶像真的該跳舞,所以〈人體盛〉原本質感甚佳但歌詞難懂,先去修改歌詞讓作品更大眾化一些。還記得交給別人的〈偏心〉嗎?裡頭有句歌詞: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不如就在這裡套用,順便跟Jolin致敬。再來找對歌舞律動掌握度高的作曲人和製作人看能如何讓這首作品更接近市場,然後編舞練舞。

〈Bambi the Roadkill Victim〉看能不能跟兒童台合作一些什麼,要不請留給以後的專輯,這次另外收歌,勢必要能大家一起唱的。最好就順著楊士弘要避開的「網美歌」,打造一首這樣的歌逼著楊士弘演唱。是,就是個活體實驗以身試法的概念。萬一真的紅了,下來作品如何抉擇就是Truman Show了。

〈兩座島的距離〉和〈皮諾丘〉都是仍可保留的作品,前者調整歌詞然後編曲再親民一些,而後者則可作為專輯的最後一首歌,將整個偶像化的心聲寫進作品,然後編曲可以採用芭樂版和真我版製造兩種可能。總之,記得不能失手要偶像到底,把自己奉獻成為偶像標本楷模。

走一遍偶像歌手的路程與掙扎,再對比《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還能保留的創作者真我,然後兩張作品之間那些被抽掉的歌後續命運,雙蛋演唱會二度執行看演唱場地是否變大,或許我們可以把「偶像」命題做出完整的詮釋,也應該能讓楊士弘更能被記得是楊士弘。

楊士弘是獨特的但他的獨特要被更多大眾理解。上述命題,樂壇也沒幾個能勝任,楊士弘其實可以。做對了,不自信的都自信了,楊士弘需要的這道光尚未到來,但無論如何這一波總有收穫。

Fresh指數:單單雙蛋企劃可以給9/10,但整體企劃加上音樂作品後則6/10。

推薦Replay:

〈人體盛〉 詞:楊士弘 曲:楊士弘  編曲:鄭昭元 製作:鄭昭元

〈如何成為一個奧運選手〉 詞:楊士弘 曲:楊士弘  編曲:黃少雍 製作:黃少雍

〈皮諾丘〉 詞:楊士弘 曲:楊士弘  編曲:吳加恩 製作:陳建騏

建議Skip:Bambi the Roadkill Victim

:::

楊士弘的存在與專輯的不存在

By:蛋黃仔

在聊音樂之前,還是想先肯定《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推出前的宣傳和企劃。雙蛋計畫和諷刺唱片製作幕後流程的 vlog 系列真的有創意,有戳中笑點,也有吸睛效應。雖然說前者不過是誘餌式聳動標題的宣傳手法,但至少是有想法的聳動,是有把楊士弘這次整體形象定位做到更鮮明的聳動。

音樂方面,如果把各別歌曲拆開來看,每一首歌曲在詞曲和編曲上都一個完整和諧的面貌,也有各自明確的特點。〈人體盛〉演唱口氣上的處理、編曲上特殊的音樂取樣、和整體妖媚的氛圍是很 match 的。〈偏心〉用極簡式的唱法放大創作本身情感的脆弱感,整體處理得很細膩。〈Bambi The Roadkill Victim〉劇場般的戲劇性,〈如何成為一個奧運選手〉副歌的抓耳度,也都有留下不錯的印象。

但,比較可惜的是這些歌曲集結成一張專輯並沒有多少相乘的效應。首先,歌曲之間的連結性和流暢度不高。再來,專輯企劃上的概念和歌曲歌詞的連結不明顯,所以我也無法從企劃的角度來理解和整合這些歌曲放在一起的意義和面貌。

話雖如此,《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以專輯的形式上而言雖然存在感不高,但楊士弘在每一首歌曲裡的存在感是非常鮮明的。這是每一個新人必備的武器,卻也是很多新人欠缺的。單憑這點,就能讓我繼續對楊士弘接下來的作品有所期待。

Fresh 指數 Rating:6.5 /10

推薦Replay:

〈人體盛〉

詞:楊士弘 曲:楊士弘  編曲:鄭昭元 製作:鄭昭元

建議 Skip:

:::

鮮明的是?

By:洗碗背包婦

比起elephant DEE,Midi楊士弘可要為新專輯付出更多心血了。宣傳文案如此形容他為「生命經歷里也是個不折不扣的怪咖」,但和elephant DEE相比,浮誇比瘋癲多,調皮比荒誕多,作品的呈現形式戲謔比絮叨多,也因不採用Demo名號,創作和製作都依照一貫的歌曲模式進行。雖說發行第一張專輯就能獲得金曲獎肯定而入圍,但Midi並沒有很出位的藝術人格。同樣是第二張專輯,但大眾對Midi的印象仍處於模糊的階段,因此在同樣的監製老師(陳建騏)的率領下,要克服的挑戰就截然不同了。

或許因為聽眾對Midi還不夠熟悉,新專輯在風格和編曲方面就相對的保守許多。這不意味着Midi第二張專輯《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的品質是拙劣的,至少在企畫和創作方面有很多想法:翻玩偶像打造幕後真實感是鮮少人嘗試的主題,進而在造型上更玩味嘗試獨特復古髮型與特殊妝,讓作品和包裝都能相得益彰。而無論是偽實境影片向大眾宣告即將舉辦世界巡迴演唱會,或以具影響力的YouTuber合作拍攝一系列偽實境喜劇Vlog,效應比一組格局狹小的Dem來得真實有趣。

透過企畫與宣傳不同層面的視角切換,《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希望傳達的是每個人都該懂得聽見內心想傳達的真正渴望與需求,以成為自己定義的偶像。無奈的是,收錄的七首歌內容和主題的關聯相當牽強,就算是怪誕也少了重點,作品的完整性也無法支撐起這張專輯的體量,因此顯得七零八落,讓人無法單從歌曲本身理解專輯的概念。而這次收錄的作品一直讓筆者覺得在湊數,掩飾了第一張專輯自然流露的才華和立意,也讓看好他的歌迷覺得這次作品驚喜少了許多。如果你想從《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找到歌手更鮮明的人設,恐怕要失望了。

Fresh 指數 Rating:6 /10

推薦Replay:

〈如何成為一個奧運選手〉 詞:楊士弘  曲:楊士弘  編曲:黃少雍 製作:黃少雍

〈人體盛〉 詞:楊士弘  曲:楊士弘 編曲:鄭昭元 製作:鄭昭元

〈偏心〉 詞:楊士弘 曲:陳建騏 編曲:張晁毓、徐平 製作:陳建騏

建議 Skip:〈Bambi the Roadkill Victim〉、〈皮諾丘〉

:::

能專注音樂已是可敬佩的事

By:1319

在前作《壞米仔》的樂評中我曾提出,楊士弘或許是能承接郭蘅祈(郭子)那般劇場張力與流行感染力并行的音樂創作風格;來到了《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這仍然沒變。〈人體盛〉用大量的民族樂器渲染神秘色彩、用密集的切分音為旋律製造張力,整體有種親密有忐忑的聽覺畫面,但抛開這些,它底子仍然是一首流行曲。〈兩座島的距離〉的 organic 寫作抛棄了一般流行抒情曲的套路,不僅在預副歌處偷偷換了拍數,也在 bridge 來了出乎意料的新旋律,整首歌因此有了極强的情緒變化牽引力,卻仍不失一般流行抒情曲的流暢性。

抛開《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的募資企劃,這張專輯本身符合概念專輯的條件。縱觀當中所有歌曲,至少在文字上可以理解它是有三段式的場景:上段的向觀衆(聽衆)對話,中段戲劇化的正式表演,下段的與自己對話。最後的〈你的名字〉儘管是首 bonus track,但若以上述三段式場景看待這張專輯,它理當仍可是《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的完美結尾。如此看來《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的“透明化的唱片製作流程”募資企劃,也挺符合作品以藝人視角展露各種掏心掏肺的選材。

我對於《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的一些個別歌曲都有不錯的想法和印象,理性來看也知道它的整體概念,但實際聆聽了整張專輯之後,我其實對整張專輯的印象是模糊的、并不深刻。

其實,因為開場的歌曲其實都挺優秀,我在反復聆聽中試圖去分析找尋我是在哪裡開始失焦的。是從〈Bambi the Roadkill Victim〉開始的。之前的兩首歌曲都是抒情曲,尤其是〈偏心〉的配器少,旋律卻極具感染力,它是一個明確要觸動内心的歌曲。但緊接著就銜接了帶有綜藝音樂劇意象,以馬戲團音樂作為編曲風格的〈Bambi the Roadkill Victim〉,無論聽幾次那情緒轉變的確是難以適從的。後來《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在多聽幾遍,我覺得其實是整張專輯的問題。

一般在討論流行音樂的文本時,討論的不只是文字(歌詞)的部分,這要包含了音樂本身,包括音樂寫作、編曲、歌手的表演等等;他更可以包括專輯封面、歌曲 MV、甚至整個募資計劃。但既然討論的是音樂作品,那歌曲理當是核心,其他的都是從歌曲作品本身延申出來的(MV 好看但歌曲難聽也是沒轍討論);也因為討論的是音樂作品,所以音樂本身是應該放在第一順位。不是說歌詞不重要,但音樂最先打動聽者的是那聼感與感知所帶來的一些情緒、感觸、畫面,再由文字去填補具體細節。

而《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就是在聽感與感知的編排上摔跤的。若把《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的歌曲拆開來看,各自都是對的選擇:〈偏心〉的内省式抒情風格,合理嗎?合理。〈Bambi the Roadkill Victim〉配上馬戲團音樂編曲,也合理。但當把這些歌曲以現有的排歌曲序一起聆聽,很難從整體的聼感與感知去感受整張專輯的文字、整個專輯的募資企劃所欲帶出的,無論是刺激或感性的部分。

我覺得《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可以對標的一張專輯是郭子的《為愛偷生》。《為愛偷生》是舞臺劇《極度瘋狂》的音樂專輯,説的也是一位表演者的掏心掏肺,文案就開宗明義寫著“到底一個藝人的極限在哪裡?”於是專輯采取極繁主義,十幾首歌曲每首都是不同風格,刻畫出一個藝人不同的角色表演,一直到最後的〈為愛偷生〉才退下各種角色裝扮,以藝人本我的視角去與觀衆對話。《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的命題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似的,它是一位藝人與觀衆的拉扯與對話,也是一位藝人在各種表演背後的路程與心緒。但它明顯走的不是極繁主義的路線,因為七首歌曲的篇幅太短,而專輯裡呈現的風格面貌其實也沒太豐富。

於是接下來最合理的呈現方式就是敘事了,這一點文字有做到,但音樂的聽感與感知卻沒有。上半段〈人體盛〉到〈偏心〉的節奏越來越輕、編曲與結構越來越簡單,整體是越來越内斂、親密的。但這在〈偏心〉之後的〈Bambi the Roadkill Victim〉被打斷了;之後的〈如何成為一個奧運選手〉到〈你的名字〉又重複了節奏越來越輕、編曲與結構越來越簡單的排曲結構。

從文字的排序,我猜想《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要做的是表演前、表演中、表演后的敘事結構。但這個結構在音樂的聽感與感知上沒凸顯出來,因為上半段在〈兩座島的距離〉與〈偏心〉就開始走向深沉了;〈Bambi the Roadkill Victim〉前理應是要有類似〈人體盛〉聽來箭在弦上的張力。

當然中段“表演中”的〈Bambi the Roadkill Victim〉與〈如何成為一個奧運選手〉是給楊士弘展現他 quirky 風格的絕好契機,但此後的歌曲編排在呈現與上半段相同的聽覺走向之餘,并沒有新的訊息與表達,反而〈兩座島的距離〉與〈偏心〉的聽覺感觸比後半段還要更深刻;也因為專輯的聽感在〈偏心〉之後缺乏展延性,它要結束在〈偏心〉或〈你的名字〉似乎都可以。因此,《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在脫離了文字后,它聽覺感知的敘事就是沒有敘事:個別歌曲拆開來聽大致上其實都很不錯,但用現有的曲序順序聆聽反而顯得渙散。

縱觀整個圍繞著《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的企劃,那些明顯很不真實的製作過程影片、實體專輯文案中的包裝構成與報價,加上專輯本身的内容,其實是環環相扣的(那個爛尾的雙蛋與世界巡迴演唱會不知道是什麽回事)。唯專輯核心的聽覺感知無法完全銜接住整個企劃是有點遺憾。

但我知道現實是什麽,現實就是音樂本身作為一個商品的年代已經過了,一張專輯現在連稱它做一個藝人的名片都配不上,它是各種平臺與其他娛樂媒介的附屬品。因此還是由衷敬佩《第一次當偶像就上手》這種仍專注於音樂作品的做法(雖説最後各種企劃手法的聲量似乎比音樂作品本身更大)。而楊士弘出道以來的幾張作品,或許因篇幅或各種因素,無法做到完整的呈現出一個鮮明形象、一個深刻概念,但一直以來都有很不錯的寫作功力,無論是幕前或幕後,都還是值得期待。

Fresh 指數 Rating:6 /10

推薦Replay:

〈人體盛〉 詞:楊士弘 曲:楊士弘  編曲:鄭昭元 製作:鄭昭元

〈兩座島的距離〉 詞:楊士弘 曲:楊士弘  編曲:羅紹恩 製作:陳建騏

〈偏心〉 詞:楊士弘 曲:陳建騏  編曲:張晁毓、徐平 製作:陳建騏

〈如何成為一個奧運選手〉 詞:楊士弘 曲:楊士弘  編曲:黃少雍 製作:黃少雍

建議Skip:糾結中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