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sh 中文鲜货色 reviews

四對耳朵的試聽室(第二季):珂拉琪《MEmento·MORI》

當標籤濃厚Indie味的珂拉琪做出多首比現今流行更有流行味的成功作品時,珂拉琪可以代表的與推翻的已經不只是文本歌詞的意義與跨度。然而,當這張專輯來到四個新加坡人的耳朵,在毫無語言與歷史背景的關聯後又會如何被看待?

珂拉琪《MEmento·MORI》

發行 Label:街聲股份有限公司
製作 Production Unit:珂拉琪
製作人 Producer:珂拉琪

如月罅隙靡不照

By:1319

從 2019 年首支單曲〈這該死的拘執與愛〉的備受關注,到 2021 年全篇幅專輯《MEmento·MORI》的發行引發數位平臺的當機,以及隨之激發的各路詳細文本剖析,都奠定了珂拉琪近年在台灣音樂的現象及地位。音樂上,它彷彿結合了 F.I.R. 初期日系搖滾與動漫音樂寫作,以及周杰倫的音樂拼貼手法與律動特徵,形成一股 2000 年代中文流行的回望與延續。文本上,選材以本省人與原住民的視角,講述日治時代與白色恐怖期間凡人的生離死別,也迎面近幾年台灣青年對於本土文化與歷史的認同與探索,這也包括轉型正義議題與母語運動。所以《MEmento·MORI》在台灣的催生與回響并非偶然,它與草東沒有派對的《丑奴兒》一樣,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現象產物。

因爲《MEmento·MORI》的高度期待與關注,網路上已有不少對於文本與音樂非常詳細的分析與剖述,所以本篇評論選擇描述聼後的感想與延伸想法。

《MEmento·MORI》聽覺上可明確分爲兩半。前半段以河洛語發聲的日系動漫與搖滾風格流行曲,是以白色恐怖時期為背景的敘事部分,文本主要以五個角色的旁白構成,當中有前輩與後代、凡人與神明、第一人稱與第三人稱的區分,結構相當有劇場感也相當複雜。所以在四首歌的篇幅裏,整個敘事有成功地表達出來嗎?至少單純在音樂的聽感上,我覺得並不成功。

前半段最大的問題,我認為是文字内容沒有透過音樂設計表達出來。文本設計了五個角色的視角與口白,每首歌曲的呈現卻是獨立單一視角的,無論是作曲/編曲風格與配器上,或者是演唱的唱腔與口吻上,單靠聽覺幾乎是無法察覺歌曲當中,乃至於整個上半段的劇場設計。它沒有在段落間做出適當的聽覺變化去暗示文本上的換角,甚至文本上的角色口白編排也不完全規整,無法用主歌副歌、call-and-response 、曲目編排等任何直覺性的結構去讓聽眾能理性察覺。

誠然,偶爾會有些呼應文字内容的音效,一些暗示在地感的樂器聲響,或者是幾段死黑腔,但這些明示設計的部分因太少而顯得幾乎無效。結果是,文本考究和設計做自己的故事,音樂風格和面貌做我自己的形式,兩者缺乏貼合。

回到音樂上,誠如團名“collage”的詞義,音樂上的拼貼原件其實蠻明顯:Songwriting 的和弦用法與律動特徵,可以聽到蠻周杰倫式的手法;風格上的配器與面貌呈現則像是日本二次元動漫歌曲的那套。整體呈現在聽覺上值得贊許,元素拼貼上其實做得緊密又流暢,也有對於深刻勾耳旋律的直覺本能,但從拼貼原件的顯而易見已可以判斷,其實拼貼成果未形成一個原創的、新的面貌與詮釋。

前半段真正可以説是獨特的,就是開頭東瀛與杰倫味沒那麽明顯的〈這該死的拘執佮愛〉;如果說旋律是張力與解決的編排,那這首也是上半段最好的旋律,最後死後腔部分的寫作畫龍點睛。至於與文本的結合,很大成分也應該是受了閃靈樂團的影響(如何用音樂表達歷史事件與民間故事的手法)。但閃靈就是有通過配器、結構與唱腔,去明確分辨文本中的角色視角轉換,去讓音樂變成故事表述的一部分,而非抽離的背景襯托與單純的曲風選擇。

再次提醒,以上指的是《MEmento·MORI》的前半段。

《MEmento·MORI》後半段的出現,則直接使整張專輯更有趣一些,混合日語和阿美族語的文字寫作,與河洛語發聲的前半段聽似兩個平行空間的敘事,但日語的使用暗示日治時代背景,阿美族語則明示在地性,兩者的混合使用其實交代了後半段敘事的時代背景,它是與前半段發生在同一個土地與近乎同個時間點的各別事情。當中,文字内容也描述時代下的個人情感與生離死別,這又與前半段對應。所以《MEmento·MORI》的前後半段其實是有强烈關聯的。

在聽感上,《MEmento·MORI》的後半段,解決或避免了前半段的不足之處。在文本内容之於音樂的表現上,捨棄了複雜交錯的角色對白設計,而采用“一首歌一個角色”較爲直線式的敘事方式,這情況下,每首歌曲單一視角的呈現就變得合理。在旋律寫作上,後半段張力與解決的編排調度較上半張更爲流暢完整,情感表達上也與文字内容有更强的連結。風格上仍舊呈現日系二次元動漫音樂的風格,相比前半張濃厚的東瀛流行與杰倫味,後半段選材傳統歌謠、祭典音樂、軍行曲、華爾茲(好奇特的選擇),不僅樣貌截然不同,組合起來的成品更顯“創作性”。

何以說“創作性”:其拼貼成果與上半段一樣,做得緊密又流暢,但在這些元素的挪用之中,不易察覺它們的原件出處,只能觀察到原件的部分特徵(例如結構、線條、節拍、樂器),而且,在什麽時候選擇使用什麽元素,當中的決定其實也與文字内容的推展有關。可以說後半段的拼貼表現,是創作者在内化了各個元素材質的特徵與性質後,在針對所欲表達出的訊息,信手拈來的選用適合的材質拼出該有的表達與面貌,而非只是勾選當日特色菜單式的表象化審美(選美?)取向。也因此,後半段不僅是更經思考與反芻的拼貼表現,過程中又使音樂與文字内容更緊密的貼合了。

這麽説來,前半段在文字創作上比後半段更具野心,後半段則在音樂創作上比前半段優秀得多;但也必須說,《MEmento·MORI》前後兩半段是分不開的。若彼此獨立存在,前半段會是是備受歡迎的 2000 年代後中文流行音樂作品,後半段會是個用原住民視角敘事的母語新流行創作,各自會有各自的贊譽與好評。但當這兩者組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表現出《MEmento·MORI》的力量:因爲他們是一體兩面,他們用不同的事件、視角與手法,敘述同個土地下的小人物在歷史洪流下的相同遭遇,在作品意識的層面上,終於完整了團名“Collage”借由複合媒材拼貼出完整全貌的本意。

很多人譽《MEmento·MORI》為神專,所以它能在中文地區到達《丑奴兒》或《萬能青年旅店》的高度,能在國際地區到達閃靈樂團的高度嗎?我覺得很難。

第一,《MEmento·MORI》在語言與題材上已構成隔閡;對於聽不懂河洛語、日語、阿美族語,不諳當中歷史背景、生死輪回神話色彩的聽衆來説,他們已不易瞭解文字所欲傳達的訊息。再來,專輯大半部分文字與音樂不夠緊密,若聽不懂文本内容,《MEmento·MORI》在這些聽衆耳裏可能僅是一張悅耳的專輯。最後,語言的隔閡也注定了大多數 casual listeners 無法察覺前後兩半的關聯,他們可能覺得是珂拉琪兩個成員的各自表述,機靈一點的或許從河洛語、日語和族語的使用判斷這是發生在台灣歷史某個時間點的故事,甚至不諳台灣歷史的,可能覺得日語的使用僅是日本二次元音樂風格呈現的一部分吧。

所以要回到第一段我寫的,“珂拉琪近年在台灣音樂的現象及地位“;必須强調“在台灣”,因爲綜合以上,《MEmento·MORI》表達之中的感染力與影響力,僅在台灣才真正又完整的有效。但當然,珂拉琪選擇敘説這樣的故事,用這樣的手法呈現,儘管會造成理解隔閡,但本意是美好又無疵的,發想與執行的邏輯的恰當的,本身沒有錯。它只是造成了聽衆對於理解作品的某種先天障礙,所以我指出來的意義在於解釋而非譴責。表達的意志,在沒有什麽邏輯或道德糟點的情況下,應該是不能改;接下來要説的,才是珂拉琪真正可以下功夫的。

第二,悅耳還不夠好嗎?可是,單靠悅耳就能造就一張神專嗎?再看看上述例子:《萬能青年旅店》出現之後,影響了多少在樂器編制裏融入管樂器的民謠/搖滾樂團?《丑奴兒》出現之後,催生了多少厭世團,以及“中國腔”的討論?閃靈的出現與奪得金曲獎,也爲台灣的金屬音樂開路,當中不少樂團的民俗故事題材與民俗音樂配器,也是受他們影響的吧?

流行某種程度上是一種格式,以上例子的出現備受關注之於,也開創了新的“格式”,讓後生可以循著格式跟進,從而創造新的流行音樂現象,這就是“神專”該有的力量。《MEmento·MORI》有創造新格式、新流行嗎?很遺憾說並沒有。珂拉琪大致沿用前人的格式,即:日系搖滾與二次元動漫音樂的美感,閃靈以歷史事件作爲創作的選材方式,以及前半段好似周杰倫的中板歌曲律動與情景式拼貼手法。以上的格式,個別也有不少人用過,差別僅是悅耳與受歡迎的程度。至於後半段,儘管更顯“創作性”,但也沒真正能構成一個格式的特徵,大致上它還是在日本二次元動漫音樂的範疇裏,沒能過渡到一個獨特風格的新美感,因此也很難想象,在未來某日聽見某首新作時,心裏會想,啊,他們在音樂創作上是被珂拉琪影響。

也因此,《MEmento·MORI》對於日後華人音樂的影響力相信是有限的。但無可否認,《MEmento·MORI》在台灣是個人氣極高且被討論的作品,這注定了《MEmento·MORI》一定會被記住,也注定了珂拉琪的下張作品會備受矚目。創作之路道阻且長,想達到更多就要做得更多,神專還有機會。

最後想談談〈Outro〉。我瞭解在一張以歷史背景爲題材的作品,在最後呈現考究過程的設計,歌迷聼到了也更能瞭解專輯的創作過程(雖説真是歌迷也應該知道他們考究與修改歌詞的過程了)。但從作品意識的角度,在一張情境塑造與敘事上已做得完整自洽的作品中,這樣的設計有點畫蛇添足。它就像是成龍動作片的 credits roll 幕後花絮一樣,告訴聽者,專輯已播放完畢,謝謝聆賞,順便看看我們背後的辛酸。

這樣的設計,若在李宗盛的《生命中的精靈》是合理的,因爲那是以第一人稱述説自己的故事,所以當他突然打破第四堵墻用口白稱呼聽者,請聽者卡帶翻面時,這感覺格外親切。但在一個第三人稱視角構造的故事敘述裏,就會有一種提醒聽者要出戲的割裂。我無法想象《丑奴兒》或《萬能青年旅店》中出現這種設計,那個聽感,與作品感受意味的深遠,瞬間會低級很多。有人記得滾石唱片在某一段時間,喜歡在發行專輯末放一首五合一組曲嗎?就是那種出戲,那種割裂…(但珂拉琪在〈Outro〉還是做了一段延續著後半段美感的音樂,也算是爲了使它聽來融洽下了心思,吧。)

Fresh 指數 Rating:7 /10

推薦Replay曲目:整張還是不錯聽的。入門推薦前半張。個人推薦後半張。

〈這該死的拘執佮愛〉 詞:王家權 曲:王家權  編曲:珂拉琪 製作:珂拉琪

〈葬予規路火烌猶在〉 詞:王家權 曲:王家權  編曲:珂拉琪 製作:珂拉琪

〈萬千花蕊慈母悲哀〉 詞:王家權 曲:王家權  編曲:珂拉琪 製作:珂拉琪

〈傷心地獄芳花引魂〉 詞:王家權 曲:王家權  編曲:珂拉琪 製作:珂拉琪

〈MALIYANG〉 詞:夏子・拉里又斯 曲:夏子・拉里又斯  編曲:珂拉琪 製作:珂拉琪

〈TALACOWA〉 詞:夏子・拉里又斯 曲:夏子・拉里又斯  編曲:珂拉琪 製作:珂拉琪

〈’ADINGO〉 詞:夏子・拉里又斯 曲:夏子・拉里又斯  編曲:珂拉琪 製作:珂拉琪

〈TORATORAW〉 詞:夏子・拉里又斯 曲:夏子・拉里又斯  編曲:珂拉琪 製作:珂拉琪

建議 Skip 曲目:〈Outro〉

罅隙靡不照如月

By:老黃瓜

不只是還沒發行專輯,當時歌曲只能在Youtube和Streetvoice聽到,珂拉琪〈萬千花蕊慈母悲哀〉去年殺進第14屆Freshmusic Awards 年度十大單曲名單,而且完全展現霸氣姿態,征服的不只是台灣評審,眾新加坡和馬來西亞評審也同樣給予高評價,屬於當時的前段班得獎者。

單曲先行的時代,新人新團能以積累的形式釋出作品並在反饋之中再看是否需要調整,其實是好事一樁,避免全押在已花費許多資源但成果完全無法預知的首張作品。不過這也意味著,對於首張專輯的期待值與要求至少已定在已發行單曲的水平以上。

所以,珂拉琪面對的絕對是更高的起跑點。

上半段對我而言很有意思。不是在於那些文本的設計以及白色恐佈時期背景,而是當這四首已經在Streetvoice曝光許久的單曲如此並列時,串連出那份遊走90年代至千禧以後的五六年的流行感,但一點都不覺得過時,而且好想擁抱。

我在不同場合平台近來多次提到對於「流行」的擔憂。目前,有一掛的音樂純粹就是不斷往後退到N年前質感的尷尬,另一掛就是盡顯風格態度但很多世人依舊不懂。那屬於有流行的姿態,也有一定風格的展示,同時又保有這個時代的聲音美學進展的,當然有,但每逢遇見像久旱逢甘霖。

有意思的部分也包括用相對流行的曲調來書寫相對沈重的題材,或許會被詬病音樂與文字無法一加一,甚至是脫離脫節的,但在這個流行接軌不足的時代,珂拉琪的作法反而我更感激欣賞。音樂的部分畢竟是入門第一道,先親和先歡迎,再來看看我家那些畫上的字字句句,事半功倍。

甚至,珂拉琪讓一些所謂的主流難堪了。「我的流行比你的所謂流行還流行」,乃至「我比你流行也比你有意思有意義」。上述,就可以歡聲雷動。上述,或許也說明珂拉琪的成功,因為聽的人可能都沒有察覺其流行曲式與搖滾和周杰倫type律動的綜合。

然而,這是否意味著寫一些樣板歌然後填很厲害很有深度的詞,就是好?當然不可能。珂拉琪做到的不只是通俗和融入當地歷史與議題,兩者加上採取的編制加上夏子的歌聲演繹,其成果是自帶質感卻又不會高不可攀,有流行的熟悉感可是又不會太樣板。

反而,下半段是我覺得有一點尷尬的。注意,一點,沒有很多。首先,混合日語和阿美族語絕大部分人都需要翻譯文本來參照。誠然在編曲上各首作品有相對明確的文本與音樂的連結,但就一般聆聽來說,其實還是聽不懂內容。那這些編制上較有層次的下半段,即說不上流行也不至於到樹立明確風格,更多的是整體聽感銜接了上半段。甚至,腦海已浮現我要聽類似音樂風格,我可以聽的其他團名單。

然而,上述關於下半段的其實只是微詞。以聆聽的flow和悅耳程度來說,是流暢也沒什麼死角的。

專輯讓我會一開始笑出來的是〈Outro〉,因為沒想到是類似幕後花絮,可是裡頭埋了寶藏。收尾的一整段音樂,是我認為如何將上半段的流行感和後半段的較豐富音樂元素並行的示範。若珂拉琪下來欲往具擴散力的作品方向,那上述就是一個參考。

任何團體的成功,至少在華人樂壇來說,主唱始終是推出到市場後到成敗關鍵之一,而主唱聲音辨識度很重要。那珂拉琪的夏子聲音辨識度很高嗎?老實說,我覺得只能說尚算不錯。但是,珂拉琪的成功示範了一體性的互補功能,夏子在這樣的題材設定這樣的風格下,形成了一套珂拉琪的辨識度,聽眾接著逐漸對夏子這把聲音養出辨識度。

稍微題外話一下,於是當夏子在《N1》那屋瓦一號作品的單曲〈星星〉以個人身分出現時,對我而言就有了先行的辨識度養成優勢,因為認得是誰,還有與珂拉琪的風格落差,整個作品的閃亮度從A-級躍升到A/A+級。

甚至,我認為夏子或許就是下一個娃娃(魏如萱)。不,夏子不會是魏如萱也不像魏如萱,我說的是一個有稜角有一些怪奇性格然後可以成為歌姬成為市場人物的下一號。如果沒有什麼引起人生大轉彎的事件,她會走出另一條跟娃娃不同但依舊會閃閃發光的路。這也是為何早前我在KKBOX的《潮流新聲》單元推薦的是夏子而不是珂拉琪,因為此時我還無法確認珂拉琪長遠之路有多遠,畢竟團體牽扯更多變數,可夏子的我看得見。

回到專輯,我不知道《MEmento·MORI》是不是神專,因為很多事其實需要時間去證明,而不是一時與當下。但作品的語言限制,珂拉琪是否注定無法跨足台灣以外市場?其實非必然。我身邊就有新加坡籍朋友平時不太聽音樂但因為一些原因「不小心」接觸了珂拉琪的音樂後就愛不釋手,還會對歌詞裡的白色恐怖等議題感興趣。

當然,上述例子不是多數,但追根究底,流行曲式配上有特殊背景與故事是少聽歌的友人為何會一聽再聽的基本條件。又或者,上半段作品拿去放給新馬喜歡茄子蛋的人,接受度應該也不會差,即使不懂歌詞內容與背景。反正,先對歌曲有感覺才有下一步的行動探索的可能。

就像我近期如何看待小宇、許光漢和黃偉晉的專輯一樣,我的Fresh指數不是以收錄作品的個別優劣判斷加減後的專輯評分,而是從專輯整體達成的效果,在此時以及在我看得見的未來的中文樂壇中,這個作品可以具備的價值。對我來說,早已經曝光的上半段曲目的貢獻以及後半段新曲目的平穩延伸,依舊會讓《MEmento·MORI》有它的一席之地,而這張專輯在協助塑造主唱夏子未來性的功能上,稍有不同但大致仍可比同魏如萱在自然捲時期。

珂拉琪的二專才是他們的音樂拼貼真正的考驗。拭目以待。

Fresh 指數 Rating:8.5 / 10

推薦Replay曲目:

〈這該死的拘執佮愛〉 詞:王家權 曲:王家權  編曲:珂拉琪 製作:珂拉琪

〈葬予規路火烌猶在〉 詞:王家權 曲:王家權  編曲:珂拉琪 製作:珂拉琪

〈萬千花蕊慈母悲哀〉 詞:王家權 曲:王家權  編曲:珂拉琪 製作:珂拉琪

〈傷心地獄芳花引魂〉 詞:王家權 曲:王家權  編曲:珂拉琪 製作:珂拉琪

〈Outro〉

去歌詞化後的欣賞與疑問

By:蛋黃仔

話先說在前頭,我覺得要我一個新加坡人去完全理解珂拉琪的音樂是非常困難的。雖然我們常說音樂可以跨越語言和文化,但實際上不是每個人的感受力都那麼強,歌詞對於情感的傳遞是重要的輔助,尤其是當創作者本身是有意圖性地通過歌詞來塑造歌曲的完整面貌。一首歌曲能產生的共鳴,也避不開聽者與創作者文化背景與生命經驗是否有足夠重疊的問題,單靠聽者的想像力往往是不夠的。

在這樣的前提之下,在沒有先去理解《MEmento·MORI》的歌詞和創作背景之前,我對於珂拉琪的音樂大致上是欣賞,但也有一些疑問的。欣賞的是,編曲的飽滿以及不同音樂元素拼貼而成的整體聽覺感受,有民俗音樂、有日系搖滾等風味,豐富且流暢,以一個新人來說,形象鮮明獨特。歌曲旋律的基底也還是流行、容易入耳的,這點非常有助於聽者消化音樂背後的嚴肅議題。比較有疑問的則是製作上的精細度,編曲雖然豐富,但整體聽起來還是有一點獨立製作的粗糙感,空間感偏悶,而且部分細節,比如吉他的音色感覺上可以更精緻。另外,台語的咬字在一些地方感覺上過於含糊,沒有完整帶出台語發音應有的韻味和美感 (當然這只是我一個喜歡聽台語歌曲的人最直接的感受,身為一個不懂台語的人,或許這樣評論不公平、不準確,歡迎指正。)

最後還是得談到《MEmento·MORI》音樂背後關於台灣歷史、原住民身分、民間信仰等的故事。珂拉琪透過自己的視角,從不同時代的人共通的愛情、死亡、離別切入,挖掘經歷這些歷史不同人物的情感糾結,細膩的描寫與敘事讓年輕一代的台灣聽者也能有所共鳴。歌詞切入點的選擇、敘述風格、情感的拿捏都有值得欣賞的地方。

對於《MEmento·MORI》,我雖然無法和那些讓Streetvoice癱瘓的歌迷有一樣深刻的共感,但我想我終於多少能夠理解珂拉琪音樂創作的魅力,以及一些音樂以外難以定義的價值。

Fresh 指數 Rating:7 /10

推薦Replay曲目:整張順著聽,有共鳴就Replay

建議 Skip 曲目:-

2021年最具衝擊力的專輯

By:洗碗背包婦

珂拉琪(collage)是興盛於二十世紀,拼貼不同媒材的藝術表現。以同名稱為團名的二人組合團在主唱夏子與吉他手王家權的共同編曲中,透過拼貼彼此相異的文化背景與音樂品味,表現出他們眼中回望的二十世紀。

兩人在聖誕節前兩天發布的首張完整專輯《MEmento·MORI》,臺語、日語及阿美族語兼採的歌詞猶如更顯而易見的拼貼,卻讓人覺得是忠實面對創作的理所當然,並且所有的拼貼或動作皆有其意義。 《MEmento·MORI》專輯名來自拉丁文,意指「記住你終將一死」。文案提到專輯以記憶為題,環繞在一則則時代悲歌,經營兩則故事主線,分別續寫自兩人公開的第一首原創曲〈這該死的拘執佮愛〉,與確立珂拉琪拼貼風格的〈MALIYANG〉。珂拉琪從一聲嘆息開始,歌唱亡者的心聲、生者的哀痛,並用音樂凝虔祝禱,有原始的野性生猛以及閩台地緣性質的鬼神畫風,對精神層面的自我反省也比深刻直接。

《MEmento·MORI》既保留了在地文化同時又融合眾長,特別是搖滾力量拿捏得剛剛好。而整體的演出好似貪嗔癡與真善美的神魔混戰,割裂出來的社會主題豐腴完整,勢必成為金曲獎最受推崇的作品。

Fresh 指數 Rating:8 /10

推薦Replay曲目:全部

建議 Skip 曲目:-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