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sh 中文鲜货色 reviews

四對耳朵的試聽室:崔健《飛狗》

崔健《飛狗》

發行 Label:上海律凍文化創意工作室
製作人 Producer:崔健

化作祝融峰上雲

By:1319

Bob Dylan 在 2020 年頭發佈了時長 17 分鐘,訊息量甚密的〈Murder Most Foul〉,隨即登上 Billboard 搖滾數位歌曲榜冠軍,更引起專業歌迷的解讀、解謎行爲。相比之下,崔健暌違六年的《飛狗》,在中國的搖滾圈中算是引起小騷動,但縱觀整個華人聽衆圈可説是無風無浪。儘管崔健在華人搖滾史上地位崇高,但他終究未能如 Bob Dylan(甚至是羅大佑)一般,成爲一個跨越時代的代表人物。因爲時事與思潮使然,1990年的《一無所有》成爲了他最高光的時刻;卻因爲激情退散,1994 年《紅旗下的蛋》之後的他與大衆資訊越來越勾不上邊。

要追究其因相當複雜,不是一句中文流行音樂的見異思遷就能概括。一方面,各個華人地區的音樂流通管道未如西方健全,當年《紅旗下的蛋》之後的專輯在沒有海外代理商的情況下入手不易,如今串流平臺上的崔健作品也只有幾張零星專輯,好幾首前作在中國本土已成禁歌。另一方面,則是政治情勢發展所帶來的影響:經濟改革開放帶來的進步現象使思潮變遷,模糊了歌曲中政治與思想議題的焦點;等到政治局勢開始擠壓思想與言論自由時,回頭來看當初提到的政治與思想議題並未改變,卻已不方便做太直白的剖析與記錄,自然也就不會有 Bob Dylan 那等質量的解讀與載錄,只能留待知情人與有心人自行品味體會。

但崔健被封為「搖滾教父」也不無緣由。我們固然可以反駁早在崔健之前,就已有羅大佑、李壽全、金祖齡等華人搖滾音樂人,但他們的脈絡終究是來自西方與日本。而崔健的〈一無所有〉橫空出世,用的是爵士、搖滾與 ska 的配器與結構,創作根基與精神內核卻是中國的民謠與音樂,再大膽的加入國樂樂器詮釋爵士與搖滾,儼然產出一脈生根於中國的搖滾風格;這也難怪在搖滾樂已成爲通俗文化的 1990 年代,仍有台灣人會驚呼崔健是「台灣沒有的音樂」。

而崔健本身並未太留戀於搖滾教父的美名,1994 年的《紅旗下的蛋》雖保留了搖滾與國樂的配器,卻筆鋒一轉竟做起了饒舌。彼時饒舌在華人地區仍是冷門名詞,少數作品在律動與文字韻律表現性質上較貼近數來寶,而崔健先前已在 ska 中調配文字密度與韻律感,之後再融入嘻哈音樂元素,著實成爲華人 conscious rap 第一人。嘻哈與饒舌的結構給予他思想與批判篇幅的棲身之地,而搖滾、國樂、管樂的配器從搖滾轉向了更爵士的表達,最不容錯過的是 1997 年描述香港回歸的〈超越那一天〉,其完整與創新至今聽來仍令人嘖嘖稱奇。

在 2005 年《給你一點顔色》將各種曲風所知融會貫通的高點之後,暌違 10 年而來的《光凍》,以更溫和的姿態回到民謠與搖滾的範疇,卻褪去了「中國搖滾」的根源與鋒芒,取而代之的更貼近西方搖滾的美感,甚至把先行曲〈光凍〉稱爲 arena rock 也不過分,讓人有些不知所措。一方面,《光凍》作爲崔健 1991 年《解決》後首張在中國境外大規模正式發行的專輯,許多未跟上中期發展的歌迷,久別重逢多少表現懷舊親切;對於熟悉崔健中期發展的歌迷,卻不少覺得是一次倒退。當中是沈澱抑或妥協由各自表述,但可以肯定的是《光凍》無論在批判或者是音樂表現上,力度的確是變柔了(甚至是否有意有所指也是個問題)。

今年這張《飛狗》依然以民謠與搖滾爲主。但比起《光凍》的柔和與模稜兩可,《飛狗》在音樂與文字的呈現再現稜角,甚至可謂是綿裏藏針。《飛狗》大致上又更具體的回到 blues rock 輔以 jazz 風格,同名單曲〈飛狗〉與〈兔子牛〉便是佳例,這兩首歌曲在藍調的框架下,吉他與管樂樂句當中又帶有爵士的花色,聽覺上頗具鋒芒;亦在一些歌曲中找回了過往的力道,無論是在低頻立體又飽滿的處理上,抑或是貝斯與鼓多樣又前進的 riff 上,甚至是在透過樂器與人聲作情緒表達的豐沛與多樣上。

崔健一向在音樂編排與聲音設計上做得講究,這張《飛狗》也不例外,甚至有些非常精彩的表現。同名〈飛狗〉這首歌曲在律動的編排上,從前段 3-3-2 的傾斜晃動感,到副歌平穩的推進感,帶領著聽著感受文字中「飛」的狀態,而其中人聲與吉他的互動也值得玩味。〈時間的B面〉崔健以假音演唱主歌,當中有吉他彈奏著嫵媚的旋律線,其後更有靈魂女聲合音的挑撥,整體呈現出粗獷與嫵媚的有趣結合;崔健在這首具歌舞團意味的藍調搖滾歌曲中大唱「老子沒變」,又看實音與假音演唱的兩個段落中文字表達的差異,也頗有趣。

〈兔子牛〉中的 slide guitar 演奏精彩且亮眼,彈奏與動態中表達帶有爵士樂的即興姿彩。而結尾的〈繼續〉層層遞進,在緩慢拖沓的軍曲節奏中,相繼編入匍匐低沈的電吉他、小鼓的屢棒重擊、風琴與女高音合聲同鳴,搭配著文本中自我表述的使命與宿命情懷,由「我初心到底卻懷疑,你清澈見底卻無力」開始,至「你的身體彎曲爲我哭泣,你的心卻要我繼續」結尾,終於迎來嘹亮寬闊的原音吉他彈撥。無論在音樂編排的氛圍營造、或是文本內容展現的透視感知上,〈繼續〉堪稱是是整張專輯最具重量的一曲。

若以單純聽覺而言,中段的某些更貼近民謠曲風的曲目,例如〈留守者〉、〈愛情量子定律〉,相較那些樂器表現豐滿或是力道強勁的曲目,不免顯得有些溫吞疲軟。當然,可以把這些曲目解釋為專輯編排中的 breather,或者是更爲內斂自省的表達,但若相比過往專輯中的〈花房姑娘〉、〈一塊紅布〉,或者是同樣以自我表述作爲題材的〈藍色骨頭〉,甚至是同張專輯的末曲〈繼續〉,仍可感受其中輕重落差。可瘦死的駱駝仍然比馬大;無論如何,《飛狗》曲目間飄忽的反差,或許也給予文本一些微妙的解讀空間。

在音樂表現之外,側重於文字表現的華人聽衆,或許更在乎崔健作品中的社會觀察與批判議題。同音樂性相關,2015 年的《光凍》在評價上會如此兩極,也是因爲文字上對於觀察與批判的淡化,甚至是缺失;取而代之的是轉向自我書寫的文字,與意味不明的人事景物描述。有一理論,是崔健寫的情歌實際上是在進行批判,而《光凍》的確有情歌。但是,「那天是你用一塊紅布,蒙住我雙眼也蒙住了天,你問我看見了什麼,我說我看見了幸福」,對比「外面的妞,你的身旁是北斗,我躺在床上起,我要射中你的星球」,兩者解讀空間的深淺可對比體會。

當然現在的政治環境也不利於崔健做過度直接的社會議題批判書寫,也的確他許多過往的歌曲在中國已成禁歌。但是,《飛狗》中崔健取巧的刻畫出一個絕對讓他批判的空間。

過往大家對於崔健的解讀是單曲式的,若用這個方式解讀《飛狗》中的歌曲,會有所不足。同名曲〈飛狗〉單獨來看是崔健對於網路生活的評述,將自己形容成一條狗「逆天行走」在「數字大草原」中,可整首歌無論在比喻還是意義上仍然意味不明。許多年資較長的哲學家在描述網路對生活的影響時,或許會用一些較奇特的比喻或觀點,但最後總爲了凝練出一個理論或結論;可〈飛狗〉最終並未形成一套真知灼見,甚至不成寓言,頂多是件奇特的幻想罷了。其餘個別歌曲亦有疑似擦邊球的字句,例如〈半邊兒天〉寫道「高墻趁機開個口兒」,但縱觀個別歌曲的整體文字表達,似乎也未能形成一件具體的評述與解讀。

可是,《飛狗》中最具震撼力的批判,來自於崔健的自我表述:專輯文案與歌詞,屢屢提到「時空」相關字眼;而崔健作爲一位年屆 60 的音樂先鋒、一個文化與思想符號,對於時間的推進與現實的桎梏,表達出他之於時空、時空之於他的感慨,且比標題明確點出時空概念的《光凍》更深。先前提到〈時間的B面〉與〈繼續〉,兩者提到「初心」與「時間」,可前者在輕浮的 blues rock 中唱著「你説這鏡子立著是爲了撐一個場面,只讓我看到自己其他視而不見」、後者在沈重的軍曲節奏中唱著「現實粘起來像個海綿體,插進你嘴裏還要你呼吸」,兩者的差異頗具臆想空間,可以是虛實也可以是今昔,對比也具張力,是兩面亦是一體。亦有〈兔子牛〉中寫道「牛身上流著兔子的血…還是兔子身上流著公牛的血」,其中含義不言而喻。可以説,《飛狗》除了運用比喻,也透過表述身處這個時代的際遇與感知,折射出這個時代的面貌,來形成一個具批判性的 meta-commentary。

再來,《飛狗》當中的歌曲顯然不是各別獨立存在,並非可以單獨進行解讀的個體。已在前段敘述〈時間的B面〉與〈繼續〉的一體兩面性。又比如,〈時間的B面〉寫道「你我糾纏到永遠」,而〈愛情量子糾纏〉獨自解讀意味不明的「你我並非是議題,卻糾纏在一起,每當你沈睡在夢裏,我都在飛」,兩曲皆有可以互相填補的細節;説到「我都在飛」,又與〈飛狗〉中的「逆天行走」、「如此的飛」聲氣相通;而〈飛狗〉的「逆天行走」又與〈留守者〉的「畫天爲牢」呼應。將這些歌曲對比,也不難發現那些在文字上有關聯的曲目,在音樂上通常也有輕重與快慢的反差配對。

由此看來,個別歌曲中看似擦邊球意味不明的「我把勇氣堆成了堆,咱們來個互相摧毀」、「高墻趁機開個口兒」、「看準那龐然大物的中心點,回來刺穿他的肚臍眼」,若視為拼圖般組合起來,更能顯露出背後訊息。類似手法在《給你一點顔色》曾出現過,當時他透過不同的角度與敘事,來刻畫出一個村莊與城市生活差異的社會觀察。此張《飛狗》則是將線索散落在不同歌曲中,再由幾首喻意較爲明顯的曲目作爲迷宮入口,待知情人與有心人自行組裝解讀。其中批判所指與理想精神,從《一無所有》以來由始至終,精神依舊往上飛,各種實在與虛擬的時實條件卻束縛得愈緊愈密,或許只有如《飛狗》所述,扭曲時空才能達成壯志。面對改朝換代,60 歲的崔健不只是搬出「量子糾纏」等類潮詞,實質上他仍進行著有效的對話,評述與關切。

總的來説,無論是「搖滾教父」,或者是「音樂思想家」,《飛狗》在音樂與文字上的表現,證明瞭他依舊,且絕對,配的上此兩個頭銜。固然,從崔健中期在音樂上的推陳出新,多少看得出他也欲擺脫《一無所有》所賦予他的符號化美名。在這一點,若將《飛狗》與《一無所有》、《解決》對比,其實是大幅進步的:音樂上,不僅元素編排與的情感表達嫺熟鋒利,樂器演奏、音色選擇與錄音技術也是頂級;文字上,捨棄了較能激起直接情緒的露骨比喻,卻也巧妙應對著時代設置的重重限制,以自我書寫的表象鋪出了一套更爲迂腐隱晦,卻也足以讓解讀者恍然大悟的佈局,而背後訊息更與時代迫切相關。是誰説崔健後退了、落伍了?

先行者總是寂寞,在浮誇時代中的職人更是如此,也別提華人音樂圈對資深音樂人普遍上的不友善,然而崔健依然期許未來能有更多聽衆瞭解它所表達。曾經光芒熾熱如火,之後儘管仍然運轉聚變,在衆人眼中卻顯得越來越暗淡,也是種無奈;往後熄成黑矮星,或如《飛狗》所述真能巨變成足以扭曲時空的黑洞,攸關往後大局的機緣與命運。但無可否認的是,就音樂與文字的藝術成就而言,崔健之於中文音樂,就如 Bob Dylan 之於西洋音樂,是無法忽視且更是難以跨越的存在。

Fresh 指數 Rating:9 /10

推薦Replay曲目:整張專輯。 

詞:崔健 曲:崔健  編曲:崔健 製作:崔健

建議 Skip 曲目:無

#

再鋒利刃,也會生鏽

By: 洗碗背包婦

有人說,懂得欣賞崔健老師的音樂的聽眾要懂得歷史,要做足功課,要領會他當年一首經典歌詞“假如你已經愛上我,就請你吻我的嘴”根本不在比喻愛情,要了解他的作品為何總是埋藏著許多迷茫、嘲諷、不屑和憤怒的情緒,更要自以為地對當年他說的一句“80年代是扭曲和畸形的時代“回應現今這個年代何嘗不是。馬世芳老師聽完崔健的上一張專輯《光凍》之後,明確的表示那是一張史詩級的唱片,必將成為華語流行音樂里程碑式的作品。於是六年後的今天,崔健老師再度試圖做的是一張扭曲現時的大作。於是,我戰戰兢兢地完成這篇樂評,因為我得承認自己還不夠格。

有人說,崔健他唱的不是搖滾,嗓音又粗糙又突兀,歌詞故弄玄虛招搖撞騙甚至狗屁不通,作風囂張擰巴,搞不清當初是如何被冠上“中國搖滾第一把交椅”的。如果在你眼裡,搖滾音樂必須包含一把驚豔的嗓音、虎軀一震的伴奏、蕩氣迴腸的旋律、華麗唯美的詞藻、千載揚名的表演,那恐怕你對搖滾的認知相當膚淺。搖滾音樂何止是一種表面形式而已,它本身就是最真實的音樂形式,而只有最真實的東西才能集聚強大的力量,所以搖滾樂有直抵人心的力量,激勵人們繼續向前。

從前崔健引領時代的浪頭,而如今他努力以敏銳的時代觀察努力地抓住人類文明的碎片,化成理性的憤怒,鑲入混響克製而飽滿的音場裡,卻始終是一個最入世的理想主義者。他的作品或許越來越遠離旋律與和聲,但六十歲的他依然堅持在寫在唱,在倔強地言說其他他尚未言說的思想,仍保持與時代的矛盾對峙,保持搖滾樂最初的火種,所以他展現的是實實在在的搖滾精氣神。

有人說,《飛狗》這張專輯最出彩的是那精緻的編曲和耐人尋味的律動。仔細聽了幾回,這張的編曲確實很耐得住琢磨。 〈飛狗〉裡那聲吹管、〈時間的B面〉琴聲泛音和鼓點的力道、〈留守者〉尾聲幽怨的小號、〈愛情量子定律〉的木琴和吉他彈撥的清晰、〈兔子牛〉滑棒吉他等,層次鮮明的器樂聲把人聲包裹得很緊。編曲部分有些許有趣的片段,尤其是律動上,節奏拿捏穩準,打擊樂部分增添了不少戲份。每種樂器的時代特徵在層次上玩兒起來了,藍調的精髓也就在了。可惜,如此高級的編排險被馬虎的母帶處理摧毀,人聲和器樂甚至有些失衡。希望到了發實體的時候都能把這些缺點修正好。

有人說,這張專輯的重心,從音樂上,到文本上,都是落在最末的這首〈繼續〉上的。我非常認同這點。從文本上來說,這張專輯的核心不如早前的作品那麼集中,歌詞雖猛地讓我感到震撼和真誠,與社會和政治相關的隱喻更隱晦了,但隱喻的手法多年來並沒怎麼改變,甚至有些過時且漂浮。崔健試圖趕上這個時代的新命題,並兼顧過去一直存在的格格不入,但殘酷的是他終究不在其中,時代也不樂見他的發聲,這讓他的表達聽起來難以輕易引起年輕歌迷的共感,生逢這個許多人沒耐心花幾個小時反复聆聽八首歌的時代,就顯得有些尷尬。

他討論的主題越現代性,就越沒有準確密集的具象,也沒有凝練疏離的抽象。就算我認真聽了幾回,還是覺得專輯順序聽,中間幾首歌的能量強度顯得飄忽,空虛來得有點快,唯有到了〈繼續〉那氣勢才轉為悲壯激昂。歌詞並沒有刻意的彰顯出二元對立的意象,卻能簡潔有力的勾勒出沉浸在一種焦慮中的人物形象。 “權力高懸起,遮風擋雨,棲身的土地,恐懼。” 這樣一副顫栗的肉身,即便穿越槍林彈雨,在那個大棒子麵前,卻始終抹不掉記憶碎片裡的戰戰栗栗。

有人說,崔健老師都一把年紀了,為何還要發片湊熱鬧呢?難道他不擔心會被人嫌棄倚老賣老,頃之三遺矢矣?承認自己老了,很難嗎?崔老師沒承認自己不老,但老了不代表他應該停止思考與反抗,相反的他源源不斷的創作力與振臂高呼的批判力仍在,把身巨量的情懷化成滿載生命力的音樂,無論過多久的時間,依舊有一股力量在。只是在這個越發整齊劃一的時代,在短視頻神曲、流量偶像當道的中文歌壇裡,會讓人禁不住感嘆:他雖然還是那個我崇拜的崔健,世界卻不是那個世界了。這又讓我不經意想起了這麼一句話:是人們需要崔健,還是崔健需要我們?我還在思考這個問題。

Fresh 指數 Rating:7 /10

推薦Replay曲目:-

建議 Skip 曲目:-

#

他站在時間的對面俯瞰誰的不合時宜

By:老黃瓜

我聽過的崔健都是三手的。1999年齊秦的《世紀情歌之謎》主打歌是〈一無所有〉,那時我15歲,第一次知道有這首歌和崔健,然後就止步於此。說三手,因為不只是換了人唱,編曲風格也是別人的重新創作。

我的〈花房姑娘〉是三手的,來自林志炫2001年《擦聲而過》專輯。知道崔健是搖滾教父是幾年後忘了在哪裡讀到的事,也偶然在已不記得的情況下聽到崔健的版本,你知道其經典性但就是沒有connection,而2005年的《給你一點顏色》我印象中當年根本不知道有這張專輯的存在。

可想而知,我的〈快讓我在雪地上撒點兒野〉來自李榮浩2014年的同名專輯,就連〈假行僧〉都是2018年方大同的。2015年崔健的《光涷》是我人生第一次聽完一整張的崔健。有人說好的時候我會點頭,但我其實腦子是空白的。

2021年,60歲的崔健發行他的第七張個人專輯,是第二張我聽完的崔健。請允許我保留這個狀態來書寫,提供屬於這個狀態的一種視角。

我今年37歲。在越來越靠近中年時,這一次我在《飛狗》專輯找到了那個connection.

這是一張充滿對立面/落差感的作品,而且貫徹到底不是只在歌詞而已,是乃至人聲與樂器的,還有那股能量。

第一首〈飛狗〉,沒有輕盈感的狗要飛,副歌的「如此的飛」儘管乍聽有躍升飛起來的爬升與樂器的推進,但崔健演繹的「飛」是短促的,飛是飛了但沒有飛翔,畢竟是條狗,所以當然「不像鳥一樣,上上下下,跌跌撞撞」。後段合聲不斷重複唱著「一條飛狗」,也不知有意無意,越聽越像「一條吠狗」到最後變成「一條廢狗」。

〈時間的B面〉當然很直接的就有文字上AB面的對峙,而崔健在演唱和說唱之間的聲量與力度有明顯落差,而「這時有人大聲吼、嘿老子根本沒變 」,其實這段出現在頭尾,可處理上前面是假音後面是實音,但兩者其實也都輕得可以,尤其和其他段的演繹相比。怎麼解讀?自行填充。

〈留守者〉對應了1989年的〈一無所有〉,如今看似瀟灑不挽留要對方別回頭,但沒有任何幾句是唱起來瀟灑的。到了下一首〈末日海灘〉當薩斯風變成了最具末日感的船笛,唱著「我渴望被大風吹、我渴望被大浪推、可海水乾燥得像風、可風卻柔情得似水」然後再不斷堆疊聲響的互相摧毀,最後卻忽然明亮地簡潔收尾。

就不每首都提,只想說最後的〈繼續〉,大概是整張專輯最有感染力最容易和人群連接的作品。寥寥幾句「我初心到底卻懷疑、你清澈見底卻無力」和「我初心到底沒有目的、你清澈見底無言無語」,就有足夠的punch去探索。

在現時的現實中攤開來,時而無力時而奮起,以為倒下了又會再站起來。這股在專輯中此起彼伏的動態,是無法在現今中文流行(如果還能定義流行)樂壇專輯找到的。

剛說的是只是對立與反差,而《飛狗》還有其他更可貴的。聽了太多歌名很吸睛歌詞很有梗但詞曲編都是分離的歌,在《飛狗》所有的文字、演繹、樂器、音場、聲音設計、都很集中地表達完全沒有靈肉分離的狀態。

再來就是技術層面,關於吉他和鼓的設計與碰撞著實高級,尤其在這個快要被電音淹沒的時代,都快遺忘原聲樂器的匠人精神。聲音處理也將vocals很大程度上往後擺,再次喚醒音樂不是只有歌唱,也別總是在揪著崔健的歌詞來判定高下。我甚至想不起過去十年有什麼華語專輯,做出這樣的sound,尤其當搖滾都越來越不像搖滾的時候。

看網上不少人都在說崔健不憤怒了柔和了。直觀性來說或許吧,但聽完《飛狗》卻讓我腦中浮起這麼一句感悟:最深的憤怒不是你的批判有多猛烈,而是你就算很可能無能為力仍還是要繼續站起。

「僅僅是站立 在出生的土地

天空壓下來 考驗我的耐力

你的身體彎曲 為我哭泣

你的心卻要我 繼續」

要去解讀崔健的歌詞更多時候是看你想怎麼對號入座,即使有時要找到號碼都有些難度。可從一整張下來的氛圍與情緒,再對照文字和編排,崔健在對單曲化時代做的最搖滾的事,就是他用了最大的力氣用一張專輯來說好他想說的事。誠然,崔健不是唯一這麼做的,但能做出效果和那麼多玩味空間的,可以清楚感受歌者意識的,是真沒幾個。

也許,還有好多人都在等待崔健為他們發聲,去訴說他們說不出的憤怒,而究竟是誰滯留原地,誰又昂首闊步,到底誰才不合時宜,很多時候時間會給出答案,也且看各自處在時間的哪一端。

看看萬青十年一劍大家群起簇擁愛戴,相對崔健在中國以外市場聲浪沒能掀起什麼,時代與地域或許總有自己的共鳴與緣分難強求。

可,現在才聽崔健,真的也不是壞事。

Fresh 指數 Rating:9.5 /10

推薦Replay曲目:整張,但若只有時間聽一首,那就是〈繼續〉

建議 Skip 曲目:-

#

初次見面亦是饗宴

By:蛋黃仔

四對耳朵當中,我應該是對崔健最陌生的一個,很遺憾沒有認真關注他過往的音樂,對中國搖滾音樂發展史也沒有太多的認識,所以無法體會崔健在其中的地位與意義。在這樣的前提之下,一度覺得《飛狗》對我來說應該會是一張很難消化的專輯。

但那樣的顧慮都是多餘的。聽《飛狗》可以想很多,也可以什麼都不想,單純欣賞專輯裡簡潔有力的藍調搖滾、緊湊的編制、簡單但記憶點鮮明的 riff、自帶故事感的旋律和 vocal、專輯的流暢度,這樣子就已經是很不錯的聽覺體驗。

如果想仔細研究和品味,花一點時間去咀嚼歌詞,就算是像我不了解崔健生活背景的聽者,也應能該欣賞崔健在〈時間的B面〉、〈繼續〉等歌曲各種句句到肉的比喻手法,並感同身受他對於生活的某些批判與反諷。老實說,我也無法完全看懂所有歌詞的涵義,但那些無法體會的歌詞多少都有值得一再反思,耐人尋味的文學美。

關於崔健是否變得更流俗了,是否不如以往憤怒犀利,這些我都無法考量 。但至少對於我這個崔健初學者而言,這張專輯已經是一很完整度和沉浸感高,非常容易享受的搖滾饗宴。

Fresh 指數 Rating:7.5 /10

推薦Replay曲目:整張順著聽。

建議 Skip 曲目: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