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怎麼頒?一場音樂評選活動的5道思考題
台灣金音獎今年邁入第9屆,在多年以來的爭議與質疑,這次有了大改革。除了改成評審主席制度來自組評審團外,另一重大變革就是搭配音樂節概念,Asia Rolling Festival,結合亞洲各區域數十組創作者的表演,也安排了7場講座。
受寵若驚之下,Freshmusic今年也受邀到台北分享關於Freshmusic Awards(簡稱FMA),這個對許多人而言相對神秘的網絡音樂獎。
由於座談時間相對有限,加上時段等因素,或許通過這篇文字來表達,除了能留下一個記錄,也因為過後陸續有人來問, 加上容易詞不達意的老編用比較精準的文字先來試圖「解構」FMA(關於FMA的前世今身變化就免去,否則沒完沒了). 然後, 再來從座談會延伸討論音樂評選活動之下,主辦方或要面對的選擇題。
「解構 FMA」之背後概念:
1. 活下來最重要 (所以用紅色)
FMA沒有頒獎禮(除了第六屆皮癢辦了一個很小型的發佈會),這和一般認知的音樂頒獎活動就有著巨大差異。
不過要在新加坡辦活動除了費用非常高昂,再加上請入圍者大老遠飛過來,檔期與預算等不確定因素下,這不是Fresh能負擔承受的。(Btw,Fresh的成員都有各自正職)作為新加坡僅剩的唯一音樂評選獎項,生存議題排首位啊。
2. 衝撞後的衝擊
FMA入圍名單由成員在聽完全年發行的無數專輯、EP、單曲後討論形成。(人數每年有異)名單生成會盡量讓不同區域、風格、題材等等優秀作品納入其中。
除了篩選過程是無數次的衝撞,也讓接觸入圍名單playlist的人和評審經歷相同多元性的音樂衝擊,進而在作出選擇時進行多番思考。
3. 擴散後再擴散
FMA從第9屆開始定調以媒體人、樂評人與音樂節決策人為評審核心,將這三組群體組成決選評審,希望透過多元性的入圍名單,讓各種風格型態和區域的音樂,進入各群體的眼界與耳朵,進而盼日後能促成多樣的multiplier effect。(我們是這樣希望啦)
尤其新加坡在多元中文音樂資訊上相對匱乏的情況而言,這也能算是一個「養成」過程。
4. 工程後的功臣
FMA可能是目前極少數(或唯一?)會將入圍作品的幕後完整名單放在公開票選活動,以及最後得獎名單的特例。
除了是在對抗數位時代忽略以往歌詞本會出現的人員名單外,也在強調入圍作品的形成不是只有演唱者或者詞曲創作者促成,而是多方功勞促成。若少了其中一環的人員的努力與貢獻,都有可能讓作品無法成立。尤其FMA顧及到評審身份而拿掉專業技術獎項,這個過程更是必須。
#
(備註: 當天華語音樂傳媒大獎主講人更動為活動秘書長老丁. 還有, 老編跟那張照片完全不符, 因為那是幾年前的照騙. )
評選活動面對的5道思考題
不要臉地自己解構/解釋自家後,回到那天座談提出的一些問題和想法。但畢竟這不是來提供答案的平台,因此整理出這5個作為主辦方要面對的其中5道思考題,還有筆者的補充。
如果有那麼一天你的校園/公司/個人也想要做出音樂評選獎項活動,也許這可以成為一個大略checklist。(這裡就assume將流量和投票作為核心的獎項排除在外。)
1. 為什麼要辦?
這是一切最重要的關鍵。像華語音樂傳媒大獎多少因為中國缺乏這類音樂獎項,欲往華語地區Grammy為指標,FMA是從養成與推動者的角色出發,金音獎則要鼓勵各種樂風之下的創作精神(應該是吧?)
當然,除了這些熱愛音樂的理由,背後也會有branding或是其他政治考量,文化輸出等等。這都是正常的,但不能成為主宰關鍵,要不然十之八九不會撐太久。
2. 典禮辦還是不辦?
最理想的狀況當然是辦。三人和主持人也都認同有頒獎禮的話,能得到更多曝光量,對於入圍和得獎者都是更大的助力。再來,「儀式感」這件事也對入選者是有一定心理鼓動作用。但要小心不要落入誰來給誰獎的狀況,否則就本末倒置。
若真的辦不了典禮,但不至於完全沒預算,另一個可以考慮的是像中華音樂人交流協會那樣辦記者會/發佈會。再不然,就再想想一些有創意又不會餓死人的方法吧。(FMA在探索中)
3. 報名還是提名制?
報名制顧名思義就是向主辦方提交報名,提名制則可以是主辦方提名、讀者提名、評審提名等等後再篩選。
這兩者其實不衝突,因為可以容許報名的同時也讓評審提名。不過,若沒有足夠後盾吸引音樂人報名,報名制可能會蠻慘淡經營。
4. 評審怎麼評?
誰來審核入圍資格?誰來決定入圍名單,然後要多少人?是要大家坐下來討論還是來 facetime/視訊會議,還是各自填表格?要選怎樣的評審?去哪裡找評審?(and bla bla…)
以上的問題都沒有所謂最好的方式,還是要回到屬性與意圖。
5. 語系、樂風、區域設限嗎?
像英國的Mercury Award就是以演出者是不是英國/愛爾蘭人來決定(樂團則是要有至少一半比例)有沒有入圍資格。金音獎主軸是針對台灣地區創作,所以才會分出海外創作獎。這一點就跟金曲獎有些不同,金曲獎要求的是台灣首發或同步發即可。
金曲獎的語系分隔,金音獎和傳媒音樂大獎則主要以曲風劃分,FMA雖沒有這類獎項區分但目前只有中文音樂和有實體發行的英文作品可入圍, 錯過了其他語系的作品. (像今年沒有茄子蛋)
這些都可以成為辯駁點,也不乏爭議,但很難做到皆大歡喜的處理,因為一些設限也是該獎項的個性標籤的組成。不過,如何在公平競爭、跨越圈層、推動音樂最大化等指標中兼顧,雖然很難完美,但就因為如此才會有不斷改進空間。尤其,如何去順應變化的時代(包括音樂風潮、音樂如何被接收等)並跟上才是要點。
#
以上只是很簡略/粗略的概括。
1976的阿凱其實就在另一場座談會分享關於獎項可以更好玩,或更具變化,不一定都要卡在「最佳XX」/ [金X獎] 的模式,然後結合大型演出或是expo形式,或是採用其他更具創意的方法。
也許接下來還會有更多新鮮的獎項出現,或者我們FMA自己先死掉,或是有獎項選擇砍掉重練,但還是我們的老話一句:不要以結果論看待,然後記得為喜歡的音樂買單,這樣大家才能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