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esh 筆記 Journal

音樂獎的藝術與科學,還有誰才是麻煩的對手

By:老黃瓜

四五個小時後就要公布台灣金曲獎入圍名單。

金曲獎是我們成長的養分是學習的楷模是中文音樂圈的殿堂級指標。

不過就如前輩的提醒:不要成為另一個金曲獎否則那毫無意義,金曲獎還在,不需要多一個金曲獎,更何況是沒有資源的類金曲獎。

有好些人稱FMA是「金曲風向球」,我們當然很歡迎當「金曲風向球」也的確榮幸,但我們必須確保自己的價值是建立在這個之上才能有自己的立足點。否則,哪一天「不再是風向球」的時候是不是就被淘汰?

於是,我們一直非常努力搜羅世界各地華人(包括混血)的優秀作品,本屆入圍名單除了有許多新馬華人的非中文作品入選,還有拿過全英獎(Brit Awards)Rising Star的Griff競逐最佳新人,來自加州充滿復古魂並展現其標誌聲響的Ginger Root以《City Slicker》角逐年度EP.

開放給新馬區表演者的FRESHMUSIC×TAMA 專輯推薦獎和潛力之聲獎,設置不分種族語系,將獎項和已有的最佳新人和年度十大專輯作明顯區別。這絕對不是安慰獎,因為在多元文化社會不分表演者種族的設置,面對的競爭性是另一層次的。與此同時,你會從入圍者聽到更多在華人地區不太會聽到的sounds.

即使是回到華人為主地區,今年名單有不少來自中國大陸,或許是我們讀者相對不熟悉但其音樂帶來很不一樣的聽覺衝擊,或是聲響上製造出很有意思很有味道,而且功底了得的類型音樂,要不就是在流行音樂範疇中可以期待的聲音。Entropy+、呂彥良、鄧加宇、喜辰晨、上海彩虹室內合唱團、高嘉豐和Fishdoll等。

今年FMA也是歷來最多香港入圍者的一屆,顯示去年香港樂壇的蓬勃性。陳蕾、My Little Airport、泳兒、黃衍仁、王菀之、SENZA A Cappella、方皓玟在不同獎項中突圍進入入圍名單。

14年前的FMA,2008年第二屆時增設「年度大躍進」,而近來的確看到越來越多音樂獎項也都會設立這樣的「躍進」獎,可見「進取精神」這一塊的肯定的確是值得進一步好好推動,甚至應展開更多討論對話,這樣的躍進獎項應怎麼評選。

FMA的最佳男女演唱人獎,應該是所有華人音樂獎項中競爭最大,最難入圍最難得獎的。一來,不分語系。二來,FMA本身的跨區域程度甚大不侷限在某幾處。三來,樂團和組合主唱也可以個人競逐。這個做法是從第12屆開始,我們不諱言從該屆開始無論是入圍還是得獎,其含金量其實超乎想像。

說這些不外乎要告訴大家,每個獎都有自己的型態、自己的個性、自己的美學,自己的機制。我們雖然資源上少得可憐,但視野上我們絕對要求要寬廣,將「無偏見聆聽」盡可能進行到底。

這是我們給自己的定位。

我們慶幸只有被稱作「金曲風向球」而不是「金曲二軍」,這肯定了這些年來就sense而言我們離最頂尖最專業的其實不遠吧。第12屆起的重大轉變,其模式將一路伴隨直到第20屆的最終章,間中只做一些小調整。我們希望在第20屆前,我們不再那麼不合時宜,而是能夠累積足夠籌碼,讓這一套音樂獎項的方向與美學得到足夠的buy-in,能給予入圍者更大的助力。

入圍與否,往往是藝術與科學的習題。藝術,在於該屆競爭者的相較以及評審的美學品味。科學,在於個別機制的設定下作品面對什麼多大的競爭及其突圍的機率。因此,各家入圍名單都有自己的style,難有劃一的標準去評定「該」與「不該」。

然而,有一個真的是「不該」的。那就是看到自己喜歡的沒入圍,然後名單上又有眾多自己不熟悉沒聽過的情況下,那就不該先亂批評。都沒聽過其他入圍者,又怎麼能覺得自己喜歡的就一定應該要入圍啊?因此,無論哪一家開出什麼名單,先抱著去聆聽還沒聽過的入圍者,之後再來討論,這是對自己對評審對機制最好的尊重。

聽歌吧。少嘴啦。

短視頻時代對聆聽音樂習慣與鑑賞的破壞,才是對手啊。

Leave a Reply

%d bloggers like th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