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老黃瓜
小學六年級我在新加坡是可以看到MTV台,然後當時看《封神榜Top 20》聽到〈割愛〉而喜歡萬芳。我中三那年因為真的很喜歡〈從前〉、〈不換〉及〈女人鞋〉而將撲滿裡的錢掏出來去唱片行第一次買萬芳的CD. 過後,我就一直是萬芳隱性歌迷,萬芳之前來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開演唱會我也立馬買票坐在前面幾排。
萬芳在Freshmusic Awards(FMA)一直以來都得到評審的肯定(跟我無關,評審很多而我大部分時候只是終選的moderator),理論上應該更早之前就和萬芳那邊有所接觸安排訪問,但面對小時候就很喜歡的歌手,一直在等待一個對的時機。在籌備第15屆FMA時,我內心就一直想著邀請至少一位在FMA得到肯定而我自己也很想訪問這個人的歌手作為「序」。那時我內心浮起的名字:萬芳。
當時台灣邊境還沒開放,我也不知道怎麼執行,結果協辦單位的負責人之一告訴我萬芳要去馬來西亞吉隆坡拍戲,會有一點空檔的時間。二話不說馬上請對方幫忙牽線,也同時確認成員1319有全部萬芳的專輯,定案了一張張回顧30年萬芳音樂生涯的方向。與此同時火速組好第14屆FMA得到好評口碑的雙人攝製隊喬好他們的檔期買了機票訂了酒店,搭飛機北上350公里欲完成這個在心底已久的心願。
這是機緣。
當時的我其實在很深的生命低谷,幾乎每天都會突如其來地難過流眼淚,就像訪問中萬芳提到那種窗戶和門怎麼都打不開的心境,空氣裡充滿隨時可以引發悲傷的雜質。然而,不知道的人看不出因為我非常努力讓自己看來無恙,但內心一直在跟很多痛苦的念頭拉扯。
訪問當日我的內心是澎湃緊張,但是在那100分鐘的訪問過程(比想像中長很多,萬芳分享了很多),我在萬芳溫柔的語調以及對於生命感悟的分享中,得到一種許久未見的平靜。尤其在最後10分鐘說到《給你們》專輯她談到「還原」這個課題時,這兩個字就一直在我腦海裡盤旋。在錄製結束之後,面對還有排山倒海未完成事務又虛脫的我腦袋空白,但兩個字一直住在裡頭:還原。
後來的四五個月,我努力學習如何自我還原。例如,第15屆Freshmusic Awards(FMA)首度直播揭獎bugs重重,於是就和團隊一起再度努力做出修復版本還原應該的模樣。若沒有和萬芳的訪問提醒「還原」,我或許不會那麼快就想到要做修復版,我可能會沈淪在負面情緒幾天才想到可以這麼做。當7/15修復版完成後,我看著上百個bugs一個個還原成理想的模樣,內心得到莫大的安慰,也覺得可以放下了。
而其他糾纏內心的私事,也在跌跌撞撞的還原過程中,逐步找到前進的節奏,一個如何能好好跟自己相處以及面對世界的狀態。這間中也包括透過音樂學習如何還原的過程,而這就得提到路嘉欣和冼佩瑾的作品如何讓我給我那些之後關鍵的力量,能夠祝福自己和祝福對方的力量。
這些變化也影響了我的許多處事模樣。如果你一直留意我們的內容和節奏,或許你會感受到8月之後Freshmusic的步調和文字跟之前是有一些不同的。
我想這是命運的緣分。
我後來跟朋友說這是一個迴圈,某種程度上我也救了我自己,我也要學會感謝過去的自己。還原的過程,有蠻大一部分跟音樂有關,而這個過程遇到了萬芳、路嘉欣、冼佩瑾等等,如果沒有Freshmusic的存在,我不會和她們有所交集,也不太可能因為她們的話語她們的音樂作品她們的演出,而一次次找到新的扶木和新的能量,讓我慢慢拾起自己還原自己。
這次的萬芳影像訪問,是Freshmusic第一次進行這類拍攝,不只是出國而且器材的準備對咯零規模沒預算的我們來説已經是極限。忙完FMA後就開始在想怎麼處理這100分鐘的訪問內容,然而七八月的我還在摸索自己的還原,而當時不清楚應該怎麽做才能將我的感受讓觀衆也能感受。當時有一把聲音告訴我:搞定好自己後你就會知道怎麼處理了,因為如果你還在混亂的狀態,你最後只會處理成混亂的模樣。
直到10月確定自己夠穩定了,就再度投入該如何剪輯處理的思考。這次的難度在於是首次執行這樣的影像專訪,我必須坦承自己沒有很明確的概念究竟成品要長什麽樣子,我也頓時想不到什麽reference可以參考因為它不是現今Youtuber時代的節奏及呈現形式。是,結果就像萬芳提到她的編曲想象沒有reference只能靠講故事,我也找不到reference給負責導演剪輯的人,只能去逐步摸索。
我終究還是需要一個reference,而最後我就將訪問影像風格定位在,沒有主持人的《真情指數》(就是當年蔡康永的電視人物訪談節目)。我不去想究竟剪出來是多少分鐘,就讓内心的聲音和直覺去引導去判斷該如何執行,重點是保留受訪者的那些深刻分享,然後應該選什麽歌來搭配。我只是提供我的guide,真正執行剪輯工作的是過去三届FMA的揭獎影片導演Kew(Screentone第七藝術工作室。歡迎找他還有也是幫我們拍了兩届影片的攝影師Jonathan合作!)由於他有時住英國有時住新加坡,剛好這段期間他是在英國,我們只能在時差下儘量協調,而有一個對音樂亦有相當熱忱的人在做導演剪輯工作時溝通起來就是特別順暢。就好像歌曲的部分我只說要配什麽歌,究竟用什麽段落完全由Kew決定,而每一個他選出的段落我都認為是最好的搭配,而且都有背後的隱含意思,不是隨機的。
後來選在11/11釋出,因為11/12就是「萬芳30你的30 ______ ,你今天有沒有來演唱會」台北小巨蛋場。我沒有辦法前往觀賞但有Freshmusic成員特地飛去看,從他口中得知這是一場很藝術,選歌很有個性的演唱會。
如果你11/12在小巨蛋,這個訪問能夠讓你更深入理解演唱會的選歌和呈現為何是如此。
如果你不在小巨蛋,這個訪問或許可以部分彌補你無法到場的遺憾,感受萬芳想要傳達的信息和生命溫度。
如果你對萬芳的印象仍是歌手的萬芳,這個訪問將還原她的創作人和製作人身份的每一個細膩思考,以不同的角度看待她的音樂人身份。
如果你想體會我們當下訪問時的體會,還有加了一些前面個別八章沒有的東西(都在結尾部分),那非常歡迎你掏出75分鐘的時間來經歷來收穫。
最後
感謝萬芳抽出時間與我們掏心分享這些歷程。
感謝萬芳的自我還原進而讓我學會還原自我。
感謝場地“杂活店”私人厨房除了準備極具特色又美味的餐食糕點,有那麽美好的環境讓我們可以放鬆心情完成這個訪問。
而我們能做的就是還原那個5月炎熱吉隆坡的下午萬芳和我們說的那些話。
希望如果你遇到生命的低潮,
這個訪問你看完後能讓你找到前進的力量。
這是75分鐘完整版。(我們的YT頻道也有拆成八個章節的各自版本供觀看)
「時間仍然繼續在走」
逾30年的音樂歷程可以如何記錄回顧?
可以是一場大型演唱會
可以是一篇文字
可以是一次專訪
無論是什麼載體
拿出「真情」「就值得了愛」
在一個「這天」適合「Tea for Two」的午後
「貼心」地將成員收集這30年來的每一張萬芳陳列
那些「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作品背後的故事都需要一些「相愛的運氣」
100分鐘的專訪時光在剪輯時幾乎每一刻都難以「割愛」
因為萬芳很「放心」自在分享那些回憶感受
世界都給我也「不換」
「給你們」這30年萬芳的故事
還原那個吉隆坡的午後,萬芳和我們暢快聊著過去30年音樂生涯的點滴,而我們也保留了絕大部分內容還原那些時刻。
第一章:我們16歲的時候就覺得自己老了
第二章:芭樂歌是很必要的啊
第三章:我們走得太前面太前面了
第四章:為什麼右手才是對,為什麼左手就是錯?
第五章:到了這個年紀就來講講這個年紀的事吧
第六章:林萬芳,你就是來打破這些的啦!
第七章:我可以不要得金曲獎但我要留下那個雜質
第八章:沒有自我還原就沒有後十年的萬芳
總結:我們與萬芳(僅75分鐘版才有)
外一章:在訪談開始之前(僅75分鐘版才有)
同時,附上在專訪中所有被提及的作品還有萬芳私下推薦聆聽的作品的完整歌單,讓你一起感受這份還原。